可惜,對這些變化道派持否定態度。
57 絕聖棄智
原文
十九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之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
解讀
聖,智為墨家主張。仁,義為儒家主張。巧,利春秋時代的工商經濟。民,指傳統的氏族經濟。孝,慈,商語,為巫祠提倡。盜賊,指脫離氏族生產的人,不同於今義。見素抱樸,少私寡慾。這是典型的巫祠思想,後來為宗教繼承。
6 58 大道廢
7
原文
十八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合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解讀
這一章可以看作是對春秋時代的評論。
仁義的實現以放棄對道的信仰為前提。諸侯的鬥爭,兼併以欺詐虛偽為手段。親族相殘殺的時候想到了孝慈。政權在爭鬥*的時候才顯出來忠臣。
7
8 59 天地不仁
9
原文
五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間,其猶囊nang龠yue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解讀
這一章是對法家的攻擊。模仿法家的語氣,正話反說。
你們法家有什麼天地仁義,將生命當作祭祀的芻狗,你們的人世就象鼓風的囊龠,越動越亂。
不如守中:開了中庸之道的先河。
10
11 60 上德不德
12
原文
三十八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不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義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義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後,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解讀
這一篇已經是宗教的宣講。
61 為學
原文
四十八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解讀
這一章可以看做是道與治政關係的總結。這樣的政治關係從巫祠的無為理論套出來,現實中不存在。
小結
道家的主張收集在道書中就是這一篇的爭鳴文字。
道家的主張沒有為歷史接受。歷史是沿著商鞅變法的方向走皇帝政權的道路。象道家一樣,儒家和墨家也沒有為歷史接受。但是,道家對於社會的苦苦思索,道家的哲學思想,其深遠的影響直至於今天。
雜篇
道德經解讀(簡本)雜篇
62企者不立 63積大怨 64持之 65玄同 66三寶 67善為士者
68善行 69上善若水 70出生入死 71其安易執 72勇於敢
73知不知 74民不畏死 75民不畏威 76天門開闔 77為無為
78將欲 79大成 80知人者智 81名與身
大約春秋戰國之際,道家成長為學術派別,社會思想的“主旋律”,宣講道德經成為了壯觀的學術潮流。下面的20章雖然不出道宣講範圍,只是不同程度的偏離道思想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