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道德經講述了怎樣的歷史時代呢?

始族時代

中華社會走過了始族時代,巫祠時代,大商時代,周秦時代幾個階段。這幾個階段是連續的而不是隔斷的。在世界民族中,唯有我們中華民族記錄了連續的歷史。因此說到道德經的時代就不能不從始族時代說起。

中華社會,從出現村落算起,不少於八千年。社會的早期叫作始族時代。始族時代在距今六千年結束。在始族時代,村落普遍建立起來。在村落裡,以母親為中心,母親是維繫始族關係的紐帶。所以,這個時期又叫作母系制時期。在這個時期,始族人達到了怎樣的社會高度呢?從考古的遺址能夠知道:

在太行山的漳河邊出土了“祭祀坑”,公元前六千年的“磁山人”向坑裡埋進幾千斤的野生粟和野豬肉,用這樣的方式向“祖先”祭祀。

公元前四千年,半坡遺址(在西安附近),居住區周圍挖了深,寬各5-6米的壕溝。半坡人的工具已經很複雜:陶器有普通陶器和彩陶兩種,石器磨光,還有骨器,木器。半坡人能夠磨製和鑽孔。房屋分3個樣式:中間是大房,大房四周是密集的“穴屋”,另有完全地上的房子。這樣的佈局在壕溝裡不是一處,而是兩處,這兩處的中間有一條小壕溝隔開,各自獨立。村落的佈局表達了怎樣的社會關係?這是兩個母系制的姊妹群。這兩個姊妹群的男孩互相交換,以這樣的方式來避免近親婚姻。

磁山遺址和半坡遺址記錄了距今8千年到距今6千年的始族人,始族人還沒有人工生產,全部的生存資料從“採集”得來。除了這些,我們還知道,從村落開始,有了語言的講述。始族人能夠熟練的使用語言講述自己,講述環境,講述經歷。始族人的講述叫作始族史詩。

古書道德經記錄了始族時代。在書中,對於始族時代叫作太上。

始族時代的重要思想叫作母親崇拜和生育崇拜,我們在道德經書中讀到了。母親崇拜和生育崇拜是貫穿全書的中心線索。

巫祠時代

巫祠時代從公元前4千年開始,延續了1500年。在巫祠時代,發生了自然採集向人工生產的轉變。從事人工生產的始族人叫作生產氏族。生產氏族從小到大,從弱到強。但是在巫祠時代只有一箇中心,就是巫祠。生產氏族發展起來,氏族成為了社會的普遍形式。社會的中心從巫祠轉移向氏族,在氏族就出現了兩個首領:巫祠首領叫作聖人,氏族首領叫作王和侯。從聖人執政向王侯執政過渡,商時代開始了。在王侯執政以前的時代叫作巫祠時代。

凡是書一定從某一個角度。這一點很重要。例如:

著名的24史,在今天當作資料依據的所謂正史是站在皇帝政權的官方角度,主要講述政權興衰的事情。著名的紅樓夢是站在貴族後代的角度對清時代家族的觀察。著名的水滸傳是元,明時期站在市民的角度講述宋時代的社會鬥爭。本解讀是站在今天人的角度對一部古書作探索。

那麼,道德經從怎樣的角度呢?是從巫祠的角度。道德經是站在巫祠角度對社會的記錄。或者說,道德經是關於巫祠歷史的記錄。

巫祠是什麼?巫祠這個事物已經從我們的記憶消失,我們可以作一個比方:在今天,社會的文化學術機構叫作科學院,大專院校,技術中心,等等。巫祠就是類似的機構,因為巫祠的存在,形成了一個巫祠時代。

巫祠是今天的話。在巫祠時代,並不叫巫祠。那時候語言還沒有統一,不同的方言,名稱也不同。巫祠的名字有:山(在渭河地區),丘(在黃河下游),冢(在黃淮平原),亳(太行方言),伊(商語)。

巫祠管理社會的主要形式叫作崇拜和宣講。因為崇拜和宣講,始族史詩流傳下來。因為崇拜和宣講,巫祠文化產生出來。古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