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ィ�鄖V魄寰�耐晃А�
佈置好這些事情之後,李定國就準備趕到中路去,指揮那裡的防守,並且建立自己的戰前指揮部。因為在中路坐鎮,有利於對全域性發號施令。
就在這時,十一軍的軍長程培經來向李定國報告,原來在清軍中間,有人來與中華軍進行聯絡,想要進行火線起義,希望中華軍能夠予以接納。
得到了這個訊息之後,李定國也不禁十分高興,如果這個訊息是真的,對中華軍來說,當然是大有利處,因為在這個時候,清軍中間如果有一部份人馬發動火線起義,向中華軍投誠,不僅對清軍計程車氣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同時對打擊清軍的這一次突圍計劃,穩固住中華軍的包圍圈,也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於是也立刻下令,接見來與中華軍聯絡的人。
想發動火線起義的,就是原來耿仲明部的人馬。
耿仲明被抓的時候,部眾大約有四萬餘人,其中自己的本部人馬和原屬於吳三桂部的川軍各有二萬,因為當時耿仲明部下還有川軍的主要將領,也都被抓,或者被遣返回川,只剩下一些中下級的軍官,也無人站出來帶頭,而且又迫於清軍的壓力,只好全部都願意聽從清廷的命令,被劃歸阿濟格部。而阿濟格也對耿仲明部並不放心,因此將耿仲明部全部打亂分散到各軍之中。
不過清軍的各軍建制本來十分完整,而且時間緊迫,因此這四萬多人馬也不可能被完全分散,安插到各軍之中去,只是分散成二三千不等的隊伍,並仍然還是由原來耿仲明部的將領統領。
當然按阿濟格的想法,四萬大軍分成十幾個二三千的隊伍,也確實翻不起什麼大lang來。而且在隨後開始豫南戰役中,這批耿仲明部的軍隊也確實不敢違抗阿濟格的命令,讓他們幹什麼,都老老實實的幹什麼,絕不敢有絲毫的怨言,因此像一些衝鋒、送死、充當炮灰之類的活,清軍就全部分派給耿仲明部的軍隊幹,結果仗打到這一步,耿仲明部的軍隊陣亡的人數己經超過了萬人,佔清軍總陣亡人數的一半以上。
但這是在豫南戰役的開始階段,從表面上清軍連戰連勝,長驅直入,因此原耿仲明部計程車兵們就算心裡不平,但也不敢有任何的反對意見。
而清軍打到淮河邊的時候,中華軍開始加強了抵抗力度,逐漸扭轉了局勢,由其是在昨晚一夜之間,中華軍全面出擊,一連攻破了清軍左右兩翼的陣地,並且將清軍包圍起來,戰場的局勢出現了大逆轉,於是一些原來耿仲明部的將領士兵們也開始有了別的想法。
在阿濟格制定了突圍的計劃之後,付責東路突圍計程車朝璘手下有三支原耿仲明部的軍隊,三名主將分別叫李江、陳作偉、張中鴻。他們原來在耿仲明部,都是遊擊將軍,其中李江和陳作偉都是耿仲明的本部部將,而張中鴻是川軍部將、這時三人合兵,大約有五千人馬。
因為出身相同,三個人也常聚在一起,議論局面,同時也發洩自己對清軍的不滿。而這一次士朝璘奉命在東線突圍,也下令他們三人付責第一批進攻部隊,首先向中華軍發動攻擊,目地當然還是拿他們當炮灰使。在得知自己將隨士朝璘突圍之後,又被派去打頭陣之後,三人又聚在一起,而這一次商議的,是向中華軍投降。
李江和陳作偉是耿仲明的舊部,對中華軍也瞭解得便多一些,因此兩人也認定,清軍現在敗局己定,自已不能跟著清軍送死,主張馬上向中華軍投降,根據中華軍投降制度的規定,現在還能算一個火線起義。而張中鴻還有一些顧慮,因為清軍突圍,還是有可能成功的。
但李江一句話:“突圍成功了又有什麼用,咱們在清軍裡面,也還不就那樣,就算這一次不死,指不定後面那一場戰鬥還是當了替死鬼。”
聽李江這麼一說,張中鴻頓時也無語了,於是三人立刻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