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英夫先生,所泡的,是我們小島國人最常喝的綠茶,靜岡煎茶,都是綠茶,他們二人所泡的味道,會有什麼區別呢,大家拭目以待,除了五位評委之外,我們還將會在現場隨機抽出五名觀眾,與評委一同品嚐他們所泡的茶。”
在兩位比試者選好自己要泡的茶葉後,主持人又拿起話筒,活躍著現場的氣氛。
看到這二人所選擇的茶葉,陳逸微微一笑,對於小島國本土茶葉,他也是有著一定的瞭解。
在小島國出茶的茶葉中有九成都是綠茶,在製作上,華夏綠茶多用炒制殺青,泡出來的湯香味突出,茶味濃,而小島國茶多用蒸汽殺青,再在火上揉捻焙乾,或者在陽光下曬乾,這樣的茶色保持翠綠,茶湯味道清雅圓潤。
其綠茶級別從高到低,分為玉露,煎茶,番茶三檔,至於品牌,也大多按照地名。
玉露是小島國茶葉中最高階的茶品,據說一百顆茶樹裡也可能找不出一顆來生產玉露。
當然,在小島國內,也是有著華夏的茶葉存在。不過大部分都是烏龍茶和紅茶。只不過在之前。優質的華夏茶葉並不出口小島國,小島國人所喝到的,都是一些普通的華夏茶葉。
而隨著近些年華夏高階茶葉的出口,使得小島國許多人,都愛上了華夏茶,特別是一些有錢階層,更是將華夏茶加入了每日食譜之中。
這也是許多小島國茶館或者茶室中,都有華夏茶葉存在的原因。如果光是有小島國茶葉,估計很多人都會感到不滿。
小島國的茶葉,陳逸也是在這些天品嚐過,在他看來,與華夏茶葉比起來,還是有著一定的差距。
與書法一樣,華夏也有一部分人,說小島國的茶道,遠遠比華夏茶道更加完整,更加豐富。不僅僅是普通民眾,甚至於一些專家也是如此認為。這些崇洋媚外者,卻是不知道,華夏茶文化的燦爛,根本不是小島國所能相比的。
小島國的茶道,在陳逸看來,可欣賞而不可學,在氣度上有些不足,有著許多條條框框的規矩。
而華夏茶道文化底蘊厚重,一把舊壺,一杯茶湯,掂在手裡,隨意率性,崇尚自然,沒有那麼多的規矩,細節之中,可以看到行茶者的諸多個性和衍變,有引人入勝的韻味。
有很多華夏民眾,都是十幾年品茗,從未仔細考慮過什麼茶道美學,從渾渾沌沌的牛飲解渴,到啜飲品味,到將經歷中的百般滋味融進杯盞中一絲絲品飲,這種道可意會而不可言傳。
不同的心情有不同的茶陪伴,不同的茶由不同的長流壺,短流壺,無流壺來對應沏泡,不同的民俗地區對同一種茶也有不同的沏泡法和品飲之法,無論在任何地方,無論喜歡什麼茶,都可能遇到一種獨特的泡茶和品飲方式,這就是華夏茶道的精彩紛呈和多姿多彩。
以此來看,可以說小島國將書法和茶道,完全反了過來,做到了與華夏完全不同,也是讓人無奈至極。
華夏書法,講究規矩,無法不成書,而小島國書法,講究隨意而為,隨意創新;華夏茶道,講究隨意率性,崇尚自然,而小島國茶道,卻又講究起規矩來。
泡茶品茗,本來就是一種修身養性,放鬆心情的東西,在這上面加上許多規矩,無疑是破壞了茶道最初的意義。
陳逸和其他幾名參賽者,所坐的位置,是在場內,在如此近距離之下,他們都清楚的觀看到了渡邊英夫和石破早苗的泡茶動作。
渡邊英夫完全按照小島國茶道的規矩,一個程式一個程式的泡茶,而石破早苗,在泡龍井茶時,動作倒是隨意了很多。
兩種不同的泡茶方式和動作,也是給人的感受大不相同,這兩相對比之下,很多人覺得渡邊英夫的動作十分的有感覺,而石破早苗的動作,卻是無法帶給他們任何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