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平七年六月,陽光熾熱地灑在大地上,袁紹站在點將臺上,眼神堅定而銳利。他精心挑選出的三十萬精兵整齊排列,身著鎧甲,手持兵器,威風凜凜;數萬匹雄健的戰馬列隊兩旁,馬蹄聲響徹雲霄,彷彿預示著一場驚天動地的大戰即將拉開帷幕。
袁紹野心勃勃,企圖南下進攻呂布,一舉奪取天下霸權。這個訊息像一陣狂風席捲而過,迅速傳遍了整個長安城。人們震驚不已,街頭巷尾都瀰漫著緊張的氣氛。長安的丞相府內更是一片肅穆凝重,每個人的臉上都寫滿了憂慮和不安。
呂布得知此訊息後,立刻緊急召集了一眾文臣武將前來商議對策。大廳裡燈火通明,所有人都面色凝重。呂布緊鎖眉頭,焦慮地注視著眼前的地圖,思考著應對之策。文官們紛紛進言獻策,有的主張堅守城池,以逸待勞;有的則建議主動出擊,出奇制勝。武官們則摩拳擦掌,表示願意率領軍隊與袁紹一決高下。
然而,呂布並沒有輕易做出決定。他深知這場戰爭關係到國家的生死存亡,必須謹慎對待。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呂布終於開口說道:“諸位所言皆有道理,但眼下形勢嚴峻,我們不能坐以待斃。我決定親自率領大軍迎戰袁紹,與之一戰!”
此言一出,全場譁然。有的臣子憂心忡忡地表示,袁軍實力強大,難以抵擋,建議呂布考慮與袁紹議和,等自身實力增強之後,再從長計議。然而,就在這時,郭嘉挺身而出,高聲說道:\"我堅信此次大哥出征必定能夠大獲全勝!\"
郭嘉接著闡述了自己的觀點:\"第一,我們佔據'道勝'優勢。袁紹雖然家世顯赫,但他所代表的世族軍閥往往被繁瑣複雜的禮儀所束縛,行動僵化。相比之下,我方則秉持著'體任自然'的原則,能夠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應變,因勢利導,這使得我們在戰略決策上更具優勢。\"
第二,郭嘉強調了\"義勝\"的重要性。他指出,呂布奉行順從天意、統率天下的理念,順應時代潮流,符合道義準則。而袁紹卻在一些關鍵問題上猶豫不決,缺乏堅定的信念和果敢的決斷力。
第三,郭嘉深入剖析了“治勝”之道。他認為,漢末之所以陷入混亂局面,根源在於統治者政令過於寬鬆,導致社會秩序失控。袁紹採取寬容政策來應對這種局面,結果反而無法有效駕馭部下。相反,呂布則透過嚴明律法,加以嚴厲整頓,使得上下級都明白規矩,這種寬嚴相濟的治理方式才是當前局勢所需。
第四點便是“度勝”:袁紹這個人啊,表面看起來寬容厚道,但實際上內心卻充滿了猜忌疑慮,他任用人才時只看重那些和自己有親緣關係的子弟;反觀呂布呢,則秉持著“用人不疑,唯才是舉,不拘一格”的原則,只要是有才能的人都能得到重用,無論其出身貴賤、距離遠近,這種氣度和胸襟顯然要勝過袁紹許多。
再來看看第五點“謀勝”:遇到事情的時候,袁紹往往毫無計策可言,總是猶豫不決、優柔寡斷;而呂布卻機智靈敏、果斷勇敢,能夠隨機應變、應對自如。
接著說第六點“德勝”:袁紹喜歡追求虛名,喜好別人對他阿諛奉承,因此那些善於花言巧語粉飾自己的人大多歸附於他;但呂布卻以真誠之心對待士子,從不追求虛假的美名,注重實際效用,而且他刑罰分明、賞賜有度,只要立下功勞就一定會給予獎賞,毫不吝嗇,所以那些忠誠正直、富有遠見且腳踏實地計程車子們都願意為他效力。
然後是第七點“仁勝”:袁紹雖然懷有惻隱之心,但也只是像婦女那樣的小仁小愛,看到有人挨餓受凍,便會表現出憐憫同情之意,但對於自己看不到的地方,就無法顧及到了。這樣的胸懷可稱不上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應有的。而呂布呢,對於一些瑣碎的小事或許會有所疏忽,但在處理天下大事時卻是思慮周全,沒有什麼事情是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