脛襠,頭戴小冠。
不同的銳士均手持弩機,腰懸青銅寶劍,虎視陣前,大有慷慨悲歌、視死如歸的英
雄氣概。
在陣容中威嚴屹立的陶馬,或駕御戰車,或站在騎士身旁恭候戰令。戰馬肌豐
骨勁,面部稜角分明,兩頰宛如刀削,洗練精緻。那用豐富的線條精雕細刻的眼瞼、
鼻翼和嘴唇,層次豐富,形象逼真,無不透出戰馬的神奇韻律。
這個有鋒有後,有主體有側翼,步馬和車馬交錯的軍事陣容,既嚴整統一又富
有變化,既肅穆靜立又寓有動意。那一列列武士,按兵種的不同而身穿綠色或紅色
的戰袍,外披黑色或褐色的鎧甲,使軍陣的氛圍顯得威武莊嚴。
但武士面孔和神情的不同,連同髮髻的多變,又避免了凝滯呆板的不足。那披
堅執銳、挾弓挎箭的武士,伴有齊頭並立、昂首仰尾、雙耳上聳,引頸嘶鳴的戰馬,
給人以蓄勢欲動、揮戈上陣、馳騁疆場的強烈意象。這於統一中求變化、靜穆中得
躍動的軍陣構圖,充分展現了秦軍的氣勢磅礴、所向無敵,也折射出意境的壯美和
耐人尋味的藝術魅力。
秦俑的人物形象,有著科學的寫實性和深刻的典型性,其逼真的寫實藝術在中
國雕塑史上卓越非凡。透過欣賞的表層更能讓人們看到潛伏在藝術形式內具有劃時
代意義的“人”的變革——人類在原始社會漫長的歲月中,對於自身肖像的雕塑並
不注重,從出土的實物中可以看到,只有個別的器皿上畫有人頭形裝飾像,即使在
商周青銅器上,也只有少數作為器物附屬性的卑屈的奴隸形象。當歷史的車輪輾軋
到戰國時期,人的雕塑或畫像在不同的場所得以活躍發展。恐怖的饕餮和公式化的
螭虺漸漸被簡括而凝練的人的身影所代替。秦兵馬俑的造型則是戰國以來思想活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