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部分

時的秦騎兵

已作為一支舉足輕重的軍事力量縱橫馳騁在各地戰場上。遺憾的是,古代騎兵的裝

飾、佈局及軍陣的風采,隨著歲月的流逝而失落入茫茫煙塵,縱使後人絞盡腦汁,

也無法從根本上領會它的真正內蘊和叱吒風雲的壯觀雄姿。秦俑二號坑騎兵俑的出

土,為後人無聲地開啟了一扇神秘的視窗,兩千多年前騎兵軍陣的一切再度呈現在

人們的面前。

二號坑的騎兵俑群位處於模擬營壘的左部,佔有3 個過洞,並呈有很大縱深的

長方形小營。小營中的每一騎士牽一戰馬入編定位,行列整齊,縱向12 列,橫向

9 列,共計108 騎。另外,在車步混宿小營的3 個過洞裡,尚有8 騎殿後,整個俑

坑的騎兵總數為116 騎。

騎兵俑的裝束與步兵、車兵俑有著明顯的不同。它頭戴圓形小帽,帽子兩側帶

扣緊系在領下。身著緊袖,交領右襖雙襟掩於胸前的上衣,下穿緊口連襠長褲,足

登短靴,身披短小的鎧甲,肩無披膊裝束,手無護甲遮掩。衣服短小輕巧,鎧甲簡

單明快。這一切無不表明完全是從騎兵的戰術特點而考慮和設計的。由於騎兵戰術

所顯示的是一種迅猛、突然、出其不意、抵之不及的特殊殺傷功能,這就要求騎士

行動敏捷、機智果斷。假如騎士身穿重鎧或古代那種寬大的長袍,則顯然違背了騎

兵戰術的特點。事實上,也只有穿著這種貼身緊袖、交領右襖的胡服才更能自由地

抬足跨馬、挎弓射箭,馳騁疆場。

秦俑坑騎兵軍陣,完全是模擬現實的藝術再現,每個騎兵的身高都在1。80 米

以上。從體型的修長勻稱、神態的機敏靈活,以及身材和麵部顯示的年齡特點,完

全符合兵書所言:“選騎士之法,取年四十以下,七尺五寸以上,壯健捷疾,趨絕

倫”的要求。那些站立戰馬身旁,抬頭挺胸,目視前方,一手牽韁、一手提弓的騎

士,真實傳神的造型姿態,成攻地揭示了秦代騎兵待命出擊,壯健捷疾的強大風貌。

有研究者認為,古代騎兵使用馬鞍當是在西漢時期,在此之前尚無先例。

秦俑坑陶馬的出土,為這種理論作了徹底的否定。現實使我們看到,每個陶馬

的背上都雕有鞍韉,鞍的兩端微微翹起,鞍面上雕有鞍釘,使皮革質套固定在鞍面。

同時韉的周圍綴有流蘇和短帶,鞍後有■,下有肚帶,遺憾的是未配馬蹬。這些實

物的出現,完全可以證明早在秦代甚至戰國後期騎兵就已使用了馬鞍。馬鞍的使用

可以使騎兵的雙手進一步獲得解放,有效地發揮和增強戰鬥能力。二號坑發現的騎

兵軍陣,置於整個大型軍陣的左側,這種排列特點,使我們進一步認清了它在戰爭

中所發揮的正是其它兵種所不具備的“迅猛”迎敵的戰術特長。

當然,騎兵在戰場上取勝絕不是靠單騎的速度,而是憑著一個有組織的隊形,

否則,有如個人在體育場上的競技一樣,只能贏得一時的喝采,而對一場戰鬥來說

卻是毫無意義的,著名的兵書《六韜》說到騎兵作戰時,往往把車騎並提,這顯然

是早期騎兵尚未獨立的一大特點。而在《均兵》中,關於騎兵的作戰能力,太公望

認為,如果對車騎運用不當,就會“一騎不能當步卒一人”。但是,列陣配備合適,

又是在險阻地形上,也能“一騎當步卒四人”。由此可以看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