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發弓箭。一起
一伏,迭次交換,從而保證矢注不絕,集中力量,增強戰鬥力,使敵不得前來而斃
於矢下。二號坑出土的立射俑和跪射俑,均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秦代軍隊軍事素質
與射擊技術的規範化。立射俑面右背左,側身橫立,左腿微拱,右腿後繃,左足縱,
右足橫,兩足之間呈“丁字不成,八字不就”狀。左臂略舉,右臂曲至胸前,手掌
伸開,掌心朝下,是為典型的正射之道。而跪射俑左腿支起,右腿下跪,左膝朝上,
右膝著地,是古代軍事中善射之法的充分寫照。這種善射方法在保持身體平穩、正
確擊中目標的作用中,具有極為科學的依據。
關於強弩最初大規模應用於戰場的記載,恐怕要數下面這個戰例:
公元前341 年,魏國的大將龐涓率領軍隊圍攻韓國的都城鄭,戰鬥正在激烈之
時,忽然接到本國的報警急報,齊國大軍已攻進魏境,並直取都城大梁。
龐涓看過警報,大吃一驚,於是立即下令:撤圍班師。前隊變後隊,後隊變前
隊,迅速返回魏境,堵截齊師。同時又選拔了精銳部隊、親自帶領,手搶點滴時間
攔擊齊兵。
孫臏率領的齊兵,這時已突破了魏國的邊境防線,正乘虛向西挺進。孫臏西進
的目的不在於攻取魏都大梁,而在於解韓國之圍,擊潰魏軍。大軍正行之間,探馬
跑來報告:“龐涓已率軍離韓返魏。”孫臏得知龐涓回師的訊息,率軍埋伏在馬陵
道的兩側,等待魏軍的到來。
馬陵道是一條狹谷山道,兩邊是陡峭的高山,山道周圍樹木叢生,怪石林立,
地形險峻奇特,正可以埋伏千軍萬馬。孫臏察看了地形,命軍隊砍些樹木和搬來巨
石,將山谷的出口道路堵塞後,又特意選擇了一棵大樹,將靠路一側的樹皮颳去一
片,用黑炭在上面寫了六個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