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京途中路過洛陽時,郭威聽說亡妻的同鄉好友董氏新寡無依,便將她聘納為妾,帶著她一起返回了汴梁
由於郭威在後漢開國之際立下大功,劉知遠投桃報李,委任他為樞密副使
劉知遠雖然有稱帝之命,福份卻並不厚,在皇位上僅僅呆了一年左右就死了他與郭威關係很好,有通家之宜,臨終時還對郭威託以腹心,讓其掌控後漢兵權,與蘇逢吉、楊邠、史弘肇等人一起輔佐自己年僅十八歲的兒子劉承祐郭威便又榮升樞密使,由於他禮下敬客與士卒同甘苦,在軍中極有威望,時常帶兵出征趙匡胤也就是這樣加入了郭威的兵士群中
四、後漢王朝混亂的權力組合
(亂世中,郭威成為後漢王朝的開國功臣,然而他遇到了一群毫無章法可言的合作者終於身不由己地卷進了權力怪圈)
加入郭威的軍隊不久,趙匡胤迎來了他轉變人生的又一個機會
趙匡胤的機會,其實是郭威的慘史而這事則說來話長
郭威在劉知遠身上押的賭注得到了豐厚的回報,直到劉承祐剛登基時,看起來他當初的決定也還算是非常正確的,按一般話本小說的結局所云,就該加上&ot;從此君正臣賢,上下齊心,天下昇平&ot;的話兒收尾瞭然而真實的歷史往往比皆大歡喜的說書故事要殘忍得多歷朝歷代的顧命大臣輔佐少帝,多數最後都會陷入功高蓋主、主動抑或被動地謀權篡位的怪圈劉承祐與他的輔佐大臣們之間的關係發展也未能倖免於此
顧命大臣中除蘇逢吉外,都是提著腦袋打了一輩子仗的武將,而在這群武將中恐怕也只有郭威還略通文墨懂些人事,史弘肇楊邠王章等人是一絲也不明白打天下與治國家之間的區別、更不明白什麼叫做君臣之道的幾個老粗倒也未見得就有什麼不軌企圖,但是做出來的事卻讓人不敢領教
史弘肇做了輔政,掌管禁軍及京城治安,將他陣前治軍的手段也在京城中依葫蘆畫瓢地施展起來,審起案子倒也簡單,不管是口角鬥毆,還是小偷小摸,甚至於偶觀天象,無論事大事小事真事假,只要給他知道,也不用審問,都是一個殺字解決所有問題,砍起人來如切肉斬瓜如此一來,京城裡治安倒也大好,居然路不拾遺起來,這當然不是因為老百姓都想為京城增光添彩,而是不管無賴抑或良民,都被嚇得不敢動彈
史弘肇還有個特點,就是毫無來由地討厭讀書人,在這方面管財政的王章與他志同道合,認為讀書人不曉世事毫無用處,下令拿不堪軍用的敝敗物資充當文官的俸祿負責辦理此事的官吏已經揣摩上司的意思將這些物資提高估價下發,王章還覺得便宜了文官們又編派出許多新的收稅花樣,而且對於違反規定的老百姓不分輕重統統處死
同樣反感文官的輔政大臣還有楊邠他腦子裡的&ot;治理國家&ot;,只限於兵多將廣錢糧充裕即可,詩書禮樂乃至處事之道都統統忽略不計
在對待皇帝太后方面,這幾位輔政大臣的態度也令人嘆為觀止
常言說&ot;一人得道,雞犬昇天&ot;,劉承祐母子既然當了皇帝太后,自然也想讓自己的故舊親朋沾些光彩,自己也培養些親信然而這些任命幾乎都被楊邠史弘肇給攔了下來:太后的弟弟李業想當宣徽使,太后和皇帝親自向執政大臣說情,也得不到通融皇帝的親信如聶文進、郭允明、後匡贊等人的晉升也被一壓再壓眾人因此對執政大臣們滿腹怨恨——其實他們應該慶幸才是,因為太后有位故人之子,只不過想謀個軍職,居然就被史弘肇給殺了有這位倒黴蛋比著,還有啥可說的
輔政大臣們權勢熏天,該管不該管的閒事也都統統管起來,連劉承祐的後宮之事都橫加干涉
劉承祐曾經賞賜錦袍玉帶給伶人該伶人倒也醒事,知道史弘肇才是管事的老大,反倒主動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