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格局產生的影響最為重大的事件之一了。可以說,英國投降不僅最終確定了戰後歐洲的局面,確定了唐帝國與德國之間的關係,同時還因此而產生了唐帝國在戰後實施的一系列的幫助世界恢復經濟的政治與外交措施,也正因此,最終奠定了唐帝國在戰後世界裡的地位,誕生了新的世界霸權。而這一且,都可以追溯到英國投降這件事情上來。
首先是戰後歐洲局勢的問題。英國是歐洲最後一個投降的國家,到此時,歐洲的局勢基本上已經確定了下來。出了英國,葡萄牙,以及西班牙與義大利的部分地區之外,整個歐洲(地緣政治意義範疇內的歐洲,並不是指實際地理意義上的歐洲)都已經在德國的控制之中。當時,除了波斯帝國的歐洲部分之外,德國與德國佔領區的面積是歐洲總面積的七成,該地區的人口也佔到了歐洲總人口的七成五。也就是說,已經有大半個歐洲在德國的控制之中,德國成為了歐洲新的霸主。
如果英國也被德國佔領的話,那麼在歐洲就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與德國抗衡,頹弱的葡萄牙不可能是德國的對手,四分五裂的西班牙,義大利,俄羅斯也不可能是德國的競爭對手,而已經被德國的鐵蹄所踐踏的法國早就失去了成為強國的機會。結果,正是因為英國仍然獨懸海外,最終擋住了德國衝出歐洲,走向世界的腳步。也正因為英國的存在,德國人才不得不在戰後將更多的精力放到英國的身上,而不是與唐帝國爭奪世界的霸權。
英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也正因為唐帝國早就知道英國在歐洲的重要性,所以才不惜一切代價的要控制英國。當初,薛希嶽首相除了全力爭取英國向唐帝國“單方面投降”,並且開出了足以讓英國在戰後保持強大的條件之外,甚至還暗中默許帝國海軍透過武力手段阻止德軍進入英國。也就是說,如果當時德國空降兵要強行突破英吉利海峽,在英國本土上空進行空降的話,談仁皓採取的任何攔截措施都不會遭到首相的責備,反而正好符合了首相的要求。另外,在與德國首相的秘密通話中,薛希嶽首相多次暗示了使用武力維護唐帝國在英國的根本利益,也正是如此,最終導致德國首相在做出相關決策的時候顯得非常的小心謹慎,不敢貿然同唐帝國發生軍事衝突。
英國投降的時候,其大部分的城鎮,軍事基地,工業設施都被炸成了廢墟。從唐帝國當時的統計結果來看,在整個大戰期間,德國空軍,以及唐帝國的遠征航空兵一共摧毀了2100餘萬棟建築物,英國本土八成以上的工業設施,七成以上的軍事設施,以及六成左右的民用建築物都被炸燬,或者是曾經被炸燬。如果轟炸再持續一年,或者說是美國的援助沒有那麼全面的話,英國早就已經被炸回了石器時代。可以說,真正摧毀英國,迫使英國投降的不是帝國海軍,而是從24年開始,一直持續不斷的戰略轟炸。
要想讓英國在戰後能夠與德國抗衡,牽制住德國的步伐,那麼就必須要讓英國的經濟迅速恢復,讓英國擁有一支不算弱小的軍隊,從而具備與德國對抗的能力。最重要,也是最關鍵的,就必須要在戰後首先讓英國的經濟恢復元氣。
早在口木戰敗的時候,帝國內閣政府就有人提出要幫助口木恢復經濟,從而減少向口木提供的援助力量。提出這一計劃的是一名內政部的高階官員,這名官員在其提案中進行了詳細的計算,最終得出的結論是,幫助口木恢復經濟,要比由帝國政府出錢把幾千萬口木人養著划算得多,而且還能在今後為帝國帶來更多的利益。可問題是,當時薛希嶽首相根本就沒有看過這份提案,就算是看了,也不會重視。
口木戰敗的時候,帝國與美國之間的戰爭正進入到關鍵時期,當時除了向口木輸送必要食品等生活物資之外,帝國不需要在口木承擔更大的義務。另外,口木戰前政府已經流亡到了美國,口木是不是已經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