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然,事實並非如此。
七月十五日,格雷照會了德、奧、法、俄、意等國大使,提出召開國際會議,共同商討解決薩拉熱窩事件。
可惜的是,格雷的行動晚了一點。
準確的說,只晚了一天。
就在格雷發出外交照會的前一天,奧匈帝國皇帝批准了由總參謀長康拉德提交的軍事動員令,讓面向塞爾維亞的四十個奧軍師進入戰爭狀態,隨即就批准了康拉德制訂的進攻塞爾維亞的作戰計劃。
按照該計劃,在塞爾維亞拒絕了奧匈帝國發出的最後通牒之後,奧軍將發動進攻。
有趣的是,在格雷發出外交照會之後,奧皇延遲了下達最後通牒的時間,似乎仍然對和平抱有一線希望。
由此可見,奧皇並不想發動戰爭,只是想表現得更加強硬一點。
問題是,奧匈帝國進行軍事動員,哪怕只是針對塞爾維亞的軍事動員,也必然導致局勢惡化。
七月十六日,沙皇開始考慮是否需要針對奧匈帝國進行軍事動員。
雖然沙皇沒有立即採納由軍方提出的建議,但是奧匈帝國準備攻打塞爾維亞,將使沙皇別無選擇。
對那些熱愛和平的人來說,剩下的時間不多了。
雖然奧軍算不上是一支強大的軍隊,不管是官兵素質、裝備效能、制度體系,都遠遠比不上德軍,甚至連俄軍都不如,但是最多隻需要半個月,奧軍就能完成動員工作,到時候就算不想打,戰爭也會爆發。
事實上,根本等不了半個月。
在這個時代,戰爭動員就意味著戰爭。
普法戰爭之後,克勞塞維茨等戰略家提出了較為完善的戰略軍事學說,極為強調戰爭動員的重要性。在此之後的幾十年間,歐洲強國都透過軍事改革,建立了較為完備的戰爭動員體制,以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最為完善。由此產生了一個結果,即在歐洲大陸上,戰爭動員就意味著戰爭。原因很簡單,兩個實力相當的強國,完成了戰爭動員的能夠輕易擊敗沒有完成戰爭動員的。更重要的是,戰爭動員所需時間往往長達數個月,即便是一場區域性戰爭,也需要十多天。結果就是,當兩個國家處於敵對狀態時,只要其中一個國家開始戰爭動員,就可以看做戰爭已經爆發。
正是如此,在奧匈帝國開始戰爭動員的時候,俄國的將軍們也吵鬧著要進行戰爭動員。
沙皇按兵不動,不是不知道奧匈帝國的動員行動已經對俄國構成了威脅,而是俄國進行戰爭動員,必然導致德意志第二帝國進行戰爭動員,然後是法國進行戰爭動員,一連串的連鎖反應,最終將導致一場全面戰爭。
顯然,俄國不可能等到奧匈帝國完成動員之後才開始動員。
從時間上看,沙皇必須在七月二十日之前做出決定,不然俄國就不可能在奧匈帝國發動戰爭的時候完成戰爭動員。
也就是說,最遲到七月二十日,如果還沒有透過外交途徑解決危機,歐戰就會爆發。
接下來幾日,英國外交大臣格雷展開積極行動。
可惜的是,奧皇提出了二十一項要求,塞爾維亞當局只答應了其中十八條,沒有答應最為重要的三條。
七月十九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下達了最後通牒。
按照要求,塞爾維亞必須在四十八小時之內對奧匈帝國提出的懲戒要求做出答覆,不然奧匈帝國有權採取必要行動。
對俄國來說,奧匈帝國正式向塞爾維亞下達最後通牒,等於開戰訊號。
當天,沙皇批准了俄軍總參謀部提交的動員令,只是做了修改,即僅針對奧匈帝國進行戰爭動員。
隨後,沙皇還致電德皇,表示俄國對德意志第二帝國並無惡意。
問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