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將擁兵專權啊。
而在兵力配置上,則是要強幹弱枝,內外相維。朝廷最精銳的是北衙禁軍,北衙禁軍將駐守在京城,而府兵分駐各地。
京城的兵馬最精銳強壯,地方民兵性質的府兵自然不敵,也就沒有人敢造反。
而如果京城有變,則在各地的府兵,數量眾多,聯合起來,也足以對付禁軍變亂,這就是內外相制,無輕重之患,這就是內外相維。
同時呢,地方的衛府兵,要番上,輪流到京師宿衛,這樣京畿也保持著一支數量可觀的衛府兵,避免全是禁衛軍。而禁衛軍呢,也還要輪調戍邊,讓他們輪流到邊疆去戍衛,避免這些精銳慢慢的腐朽。
張亮知道侯君集最不滿的一點在於哪。
李超的這個新制中,軍隊以後都是指揮與統領分離的。就如府兵,平時都是以折衝府分駐於各地,每府千把人左右,由折衝都尉等中級軍官統領,高階將領是統領不了的。折衝都尉統領和訓練軍隊,但只有統領和訓練權,卻沒有指揮作戰權。遇戰事,是由朝廷直接從兩衙選調將領來統兵的。
北衙四軍一營,原來跟地方衛府軍是不同的。
將領直接統兵,但現在李超也要搞府兵那一套。北衙禁軍雖不設折衝府,可要設營,一個營就相當於一個折衝府,千把人左右。由營將統領,平時侯君集這樣的北衙大將軍,也無權直接統領各營兵馬了。
以後,侯君集張亮這樣的北衙大將軍,每天除了在北衙禁軍衙門喝喝茶,看看報告,是不能直接管理他們的兵馬的。
這等於是直接剝奪了他們的兵權,侯君集當然不滿意了。
御書房。
李世民跟李超一起喝茶。
“今天宰相和大將軍們的反應似乎有點大啊。”李世民笑著道。
李超跟李世民單獨相處的時候,並不拘謹,君臣二人單獨相處,更似老友。
“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將軍們反對的是樞密使為文臣,朝廷以文御武。而宰相們則反對朝廷單獨設立一個樞密院統兵,奪兵部之權,還反對大舉擴軍。”
“有反對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文武分離,這是必然之事。朝政漸穩,天下安定,軍隊,越發須謹慎對待。兵馬,是一把雙刃劍,用的好,自然是能衛國安邊,但用的不好,卻又容易傷到自己。”李世民端茶抿了一口。
“偃武修文,這是必然。”說到這裡,他很肯定。
“開國之初,開啟下之時,兵馬雜亂,甚至兵為將有,有私兵私軍。那時權宜之計,如今肯定不行的。朝廷要擴軍,兵將分離越發重要。士兵平時由專門的軍官訓練,然後作戰之時重編,再抽調將領統領指揮,這能避免很多隱患。”李世民是馬上皇帝,也很清楚知道,雖然這種模式,可能會讓士兵跟將領之間不熟,但長遠來看,這依然是有必要且有好處的。
過去的衛府兵制下,本來也已經是兵將分離的。
用那些經驗豐富的中低階武官,專門負責訓練士兵。而用那些高階將領,專門負責指揮作戰,各展所長。
至於說兵不識將,將不識兵,這並不是最重要的。
只是士兵訓練的好,裝備好,那麼以軍規統兵,就不應當有兵將不識就混亂的道理。
“陛下,以文臣任樞密使,這沒問題,但不能以文臣來任統兵將領,這個得分清楚。一定不能讓外行統領內行,若用文官去帶兵打仗,這會發生悲劇的。”李超提醒李世民。
樞密使這個職務,雖然說是朝廷軍隊的最高職務,但畢竟樞密使負責的是軍符軍令,又不是指揮作戰。
好比過去朝廷的兵部尚書,也一樣用文臣。
雖然這個軍制改革計劃,是李超炮製出來的,但李超卻是猜測了李世民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