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細細開列賈樟柯電影在國際上的成就,會是一份長長的獲獎和參展清單。從投資1萬元的《小山回家》,到《小武》,到《站臺》,到《任逍遙》,到投資1200萬元的《世界》。賈樟柯甚至已經將他的電影賣到愛沙尼亞去了。
影片《小武》講述的是一個叫小武的自詡為做手藝活的青年小偷,在變化與失去當中無奈的、冷漠的活著的故事。他去找以前的“戰友”小勇,小勇已經是縣裡著名的企業家,倆人沒有了共同語言。在小勇結婚的時候,小武按以前的約定送錢給他,但小勇嫌錢髒不要退回。兄弟關係決裂。小武失去了友情。之後,小武經常去唱歌,由此認識了歌女胡梅梅。他經常陪她去逛街、打電話,但沒多久,胡梅梅就傍大款拋棄了小武。小武失去了愛情。小武回到家,家裡人都不接受他,他整天在縣城裡晃盪,之後被父親趕出了家門。小武失去了親情。最後小武被公安幹警抓獲,拷在電線杆上。街上的行人冷漠的圍觀,小武同樣冷漠回視……
諸多獎項給予了賈樟柯以肯定:第四十八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青年論壇大獎、最佳亞洲電影獎,第二十屆法國南特三大洲電影節大獎——金熱氣球獎,第十七屆溫哥華國際電影節大獎——龍虎獎,第三屆釜山國際電影節大獎——新潮流獎,比利時電影資料館九八年度大獎——黃金時代獎,第四十二屆舊金山國際電影節首獎——SKYY獎。
電影《站臺》以一首歌曲的名字為片名,片中以不同時代的流行音樂作為背景音樂,由此讓觀眾感受時代的變遷。站臺是起點,也是終點,跌跌撞撞向前,最後又歸於平淡。
《小武》、《站臺》等影片不但是賈樟柯成名之作,也是他的經典之作,讓世界影壇認識了賈樟柯,也讓中國影壇承認了賈樟柯。
當年能離開汾陽,使渴望自由的賈樟柯興奮不已。在太原看到陳凱歌的《黃土地》又讓賈樟柯聯想到了自己的家鄉汾陽。之後,賈樟柯的電影《小武》、《站臺》等大都在家鄉汾陽完成拍攝。影片不但讓賈樟柯聲名鵲起,也讓他和汾陽密不可分。賈樟柯知道:中國就是由大多數像汾陽一樣的縣城組成的,大部分的中國人也就像汾陽人一樣稀裡糊塗的活著。對於汾陽,他有二十多年的回憶,他熟悉,“電影終歸是想象的產物”,所以就更容易把握影片中的氛圍。電影是賈樟柯重拾記憶的一種方式,是他對成長時代的認識。這並不是他懷念舊的東西,只是他覺得人可能很健忘,但不能失去記憶。一個國家、一種文化失去記憶也是非常糟糕的。“一個人改變不了的東西就是本質。”賈樟柯的電影表現的就是最本質的東西。因為它是最真實的。有人對賈樟柯的評價是“他以電影作品最真實、最深刻地反映著中國顯示社會,他成就了一個電影傳奇,他塑造了另一種電影世界……”電影是想象的產物不假,可能他拍出來的東西,不是真人真事,但絕對是他對生活的積累與摸索,起碼會給人以真實的感覺。
賈樟柯 最富洞察力的鐵拳(9)
“我們不能只生活在結果中,還要了解過程。我們不能忘卻歷史,每個電影藝術工作者都有責任讓更多的人瞭解歷史。”比如現在我們說二戰,知道結果死亡很多人,殃及範圍很廣,世界經濟受到嚴重的影響,但這些過於空泛。如果把戰爭的災難縮小到一個普通的家庭,人們就容易理解和感受到二戰的過程。賈樟柯就是這樣,他把某一段歷史掰開了、揉碎了縮影在幾個普通人身上,讓更多的普通人瞭解時代發展的過程。只知道結果,不瞭解過程,就失去了意義,更不能深刻理解。
較之太多的商業電影,賈樟柯的電影更是難能可貴。它是一種真我的表現,更能被大眾所接受。賈樟柯電影中的人物在生活中隨處可見。他的作品裡沒有大牌明星,講述也只是生活中的人們的真實感受。在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