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一個人提出反對意見!
既然這些久經沙場的武將都覺得可行,那這個方法肯定是可行的,朱慈炅拍板道:“那就按太傅的意思來吧,大軍明天起拔,去三岔河邊修堡壘,去把蓋州衛拿下來。”
現在集結在遼東的大軍有孫傳庭的十萬秦軍,還有五萬京營精銳,還有遼東軍十二萬左右,朱慈炅和孫承宗商量了一下,決定留下兩萬遼東軍駐守三臺子堡、西平堡、鎮武堡一線,其餘二十五萬大軍則護著原來修三臺子堡的五萬民夫前去三岔河邊修築城池。
第二天一早,大軍起拔,朱慈炅沒有去管大軍怎麼走,具體的事物都交由孫承宗去安排了,他自己則坐在龍輦上,拿著望遠鏡四處張望,將孫承宗的安排一一看在眼裡,記在心裡,為將來自己領軍打仗做準備。
孫承宗一向老成持重,對行軍的安排也一絲不苟,雖然皇太極已經被轟的屁滾尿流,不大可能在半路上埋伏偷襲,但孫承宗還是派出了所有斥候,在三臺子堡、海州衛和蓋州衛三城間的廣大區域裡來回查探。
皇太極是沒有來偷襲,但是他也沒有老老實實的呆在海州衛,據斥候來報,他竟然派出了兩萬左右的步兵和一萬左右的騎兵護著二十來門火炮,趕到蓋州衛去了。
孫承宗暗道一聲可惜,後金一向不怎麼重視防禦,蓋州衛原來就五千守軍,派個五萬人馬前去攻城,輕輕鬆鬆就能攻下來。他原本想著一到修築三岔河堡的地方,馬上分兵五萬前去進攻蓋州衛,有二十萬大軍在海州衛和蓋州衛之間擋著,皇太極就算想去救援也救援不了。但現在皇太極竟然分兵前去駐守,攻起城來就麻煩多了,五萬人馬肯定不夠,最少要十萬。
攻城原本就是個最令人頭疼的事情,當雙方的兵員素質差不多時,攻城方必定傷亡不小,現在皇太極還運去二十門大炮,攻城傷亡肯定會大增。但蓋州衛必須去攻,而且,不管傷亡多大都要攻下來,這次好不容易把皇太極的氣焰壓下去了,還有皇上率十五萬大軍御駕親征,前來相助,如果再拿不下蓋州衛,那以後就更沒什麼希望了。
孫承宗的糾結朱慈炅並不知道,他又沒率軍攻過城,對攻城的難度沒有直觀的認識,他只有一點可憐的熱武器作戰經驗,還是從電視裡看來的,要比起行軍打仗,指揮作戰來,他可能連祖二愣子都不如。
好在三臺子堡之圍已解,祖大壽也救出來了,現在完全不用那麼著急,可以先建好三岔河堡再去進攻蓋州衛,有堡壘為依託就不用把二十萬大軍都留在這裡阻擋皇太極了。只要留下五萬人馬,皇太極就別想短期內攻下三岔河堡;只要留下十萬人馬,皇太極估計會一點進攻的**都提不起來。這樣剩下的人馬就可以全部去攻擊蓋州衛了,完全不用擔心攻城的時候皇太極會突然從後面竄出來,搞兩面夾擊。
孫承宗將實際情況和自己的想法一一彙報給朱慈炅,看皇上還有什麼更好的辦法沒,朱慈炅能有什麼辦法,他主要是來指揮熱武器作戰的,攻城什麼的他還真不懂,最後,只能按孫承宗說的來,先建堡壘,建完堡壘再說。
孫承宗不愧是修堡壘的行家,在他的指揮下五萬民夫和十萬遼東軍通力配合,採石、挖土、燒磚、砌牆一氣呵成,十五萬人齊上場,四面的城牆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快速拔高,不到十天時間,牆體就已經完工了。
一般這個時候皇太極就要出場來拆碉堡了,但這次他沒有來,因為旁邊還有個閒的發慌的崇正皇帝朱慈炅呢。修堡壘他插不上手,那就只能演練步炮協同作戰體系了,他一天到晚帶著孫元化和孫傳庭拉著五萬京營精銳和十萬天雄軍到處操練,槍聲和炮聲就沒停歇過。
皇太極如果這個時候跑過來,那就只能出演最佳陪練了,他認為自己是天生當主角的料,當陪練這種事情他怎麼會做呢,所以,他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