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中。
在唐玄宗逃亡蜀地的途中,太子李亨選擇北上臨武,並在此稱帝,即唐肅宗。唐肅宗即位後,立即下令讓李光弼和郭子儀等將領聯合起來,共同抵禦叛軍的進攻。隨後,唐肅宗任命李光弼擔任戶部尚書、太原尹、北京留守以及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職務,負責鎮守北方的重要城市太原。這時,李光弼已經達到了“出將入相”的最高成就。
然而,面對如此巨大的責任和壓力,李光弼深知自己必須全力以赴,以報答唐肅宗的信任和期望。當時的“北京”實際上指的是太原,而不是現代意義上的北京。唐代時期,曾設有五個都城,其中太原作為北都,地位舉足輕重。
稍微瞭解地理歷史的人都知道,河東乃是關中地區的門戶,如果河東被敵軍佔領,那麼位於河東後方的唐朝流亡政府將會面臨絕境。而太原作為河東的核心重鎮,同樣也是河東的門戶,其地位至關重要,一旦失守,大唐的命運將岌岌可危。然而,此時的唐朝剛剛經歷了一場慘敗,無法再調集更多的兵力支援,只給了李光弼區區五千人馬。李光弼抵達太原後,四處招募當地軍隊,但總數仍不足一萬。而他將要面對的,則是史思明率領的十多萬叛軍的猛烈攻擊。儘管形勢嚴峻,但李光弼並沒有絲毫氣餒或驚慌失措。相反,他憑藉著對地形和敵情的深入瞭解,精心策劃並實施了一系列巧妙的戰術和戰略。小時候觀看《地道戰》時,我們常常被戰士們神出鬼沒的行動所驚歎。卻不知早在一千多年前,李光弼就已經將地道戰術運用得爐火純青,可以說是地道戰的鼻祖。他組織士兵修築城牆、製造投石車,並挖掘地道。
不僅如此,他們還將地道挖到了敵人的腳下。經常會出現這樣一幕:叛軍正在城下大罵守軍,突然間就莫名其妙地消失了。過不了多久,這些叛軍就在城頭上被當眾斬首。如此一來,沒有幾個敵人再敢靠近城牆。在他的指揮下,唐軍成功抵禦了叛軍的進攻,並斬殺敵軍上萬人。此戰後,叛軍元氣大傷,再也不敢輕易進攻太原。李光弼在太原的堅守,為郭子儀收復兩京爭取了寶貴的時間和空間。
然而,歷史的車輪總是滾滾向前,儘管李光弼等人為抵抗叛軍付出了巨大努力,但領導的微操讓這場戰爭變得異常艱難。隨著唐軍反擊的號角響起,當時唐朝派出了包括郭子儀、李光弼在內的九大節度使,率領60萬大軍圍攻相州的安慶緒。可是,皇帝手握郭子儀、李光弼這兩張王牌,卻沒有任命他們中的任何一個人擔任總指揮。
然而,朝廷卻任命宦官魚朝恩為監軍,由他來統帥軍隊。這種外行指導內行的做法,顯然預示著戰爭的結果不容樂觀。果然,當兩軍交戰時,狂風大作,唐軍竟然陷入了混亂之中。各部分隊行動不一致,有的選擇逃跑,有的則堅持抵抗,但最終唐軍遭遇慘敗。值得注意的是,郭子儀的部隊率先潰散,而李光弼的部隊則保持相對完整,並有序地撤退。這場戰役雖然失敗,但李光弼的部隊因其卓越的表現備受讚譽,被認為是最具戰鬥力和紀律性的。史書稱讚李光弼“行軍之榮”、“陳毅有籌略,將率中第一”。往往領導者的一些微小操作失誤,都會導致下屬承擔責任。在香積寺之戰失敗後,由於宦官的陷害,郭子儀成為了戰敗的替罪羊,而李光弼則成為了大唐平叛的最高統帥。此後,他先後在河陽一戰中再次大破史思明,並在戰鬥中擊敗史思明的援軍,生擒敵將安泰卿等人,為平定叛亂立下了赫赫戰功。
這場戰鬥的勝利使得李光弼聲名遠揚,被譽為史思明的剋星。然而,正當李光弼奮勇殺敵之時,唐肅宗卻受到宦官魚朝恩和將領僕固懷恩的蠱惑,再次進行了不切實際的指揮,迫使李光弼進攻洛陽。由於敵我雙方實力差距過大,唐軍最終戰敗。儘管李光弼全力抵抗,但仍無法改變戰局。幸運的是,史思明雖然取得了勝利,卻被自己的兒子史朝義所殺,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