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沒有改良過的菜品,首先就是征服了當地華人和留學生的胃,不僅好吃,還鄉情滿滿。十來萬人經常光顧,足以支撐起一條街的餐飲生意。
其次就是來珀斯旅遊的人,華夏胃光吃麵包和牛排也是不舒服的,在旅遊的過程中,也會來這裡換換口味。
還有就是那些經常來吃中餐的西方人,那些經常來粵式茶樓喝早茶的外國人可是連雞爪都吃的,突然冒出這麼多的餐廳,可是讓他們高興壞了,各種美味讓他們嚴重懷疑自己以前吃的都是假中餐。
華夏菜系博大精深,並不是所有的菜都重鹽重辣,還是有不少追求菜品本來味道的餐廳,可以滿足西方人的味蕾。
前期為了照顧“自己”餐廳的生意,瀋陽可是沒有少從這些餐廳購買就餐卷,發給安保人員和在珀斯的員工,讓他們帶著家人來捧場。
瀋陽本人也是經常過來,不僅堂食,還大量的打包帶走。瀋陽空間裡的現成飯菜都堆成了小山,拿出來就是熱乎的,特別適合野外的時候就餐。
直到這裡的生意自然好起來後,瀋陽打包的數量才適當減少,不誇張的說,一天三頓飯加上宵夜,瀋陽從現在25歲吃到80歲都不一定能吃得完。可以說這些店鋪開業就營利,有瀋陽很大的功勞。
生意的火爆也帶來了大量的用工需求,來澳洲留學的張明雷,到大二的時候家境突然中落,父親的生意黃了,雖說還能像正常人一樣生活,但支援張明雷完成學業就比較困難了。
沒有辦法,張明雷只能出來打工掙錢,不僅要繳上學費,還要能顧著自己的開支,最好能再支援家裡一些。只要能順利畢業,就有找到好工作,才有再次翻身的可能。
都說北橋區的華人店鋪比較黑,個別店鋪有一到兩週的無薪試工,還不給繳保險,發最低工資一半的工資。
可來到這裡卻發現完全和傳說中的不一樣,不僅工作好找,還有專門的律師幫自己審查合同。
隨著工作越久,自己越來越對工作熟悉,工資竟然漲到了20澳元一小時,比法定的最低15澳元一小時高出了不少,加班竟然還有加班費。
超出40小時後,飯店直接就讓自己停止了工作,不過卻給指出了一條掙錢的路子。從菜市場批發處拿貨,在菜市場指定的區域銷售。運氣好的時候,竟然比在飯店打工掙得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