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以標示著春的來臨。年輕的女性會穿上亮麗的淺色服裝,戴上漂亮的義大利稻草帽。
在家中,季節更替的時候要進行春季清掃。要將壁爐的鏟子和鉗子清理乾淨,然後塗上油脂儲放起來,直到秋天再拿出來使用。窗簾、門簾和幔帳都要取下來撣掉灰塵,地毯也是如此。
在19世紀,過聖誕節時學校不再像以前放長時間的假期,只在12月25日到1月1日期間放假。但復活節假期變得普遍了。在1859年11月,復活節假期得以凡俗化:出於家庭和教育上的考慮,中學生們有了一個星期的復活節假期。
在第三共和國期間,小學生們被給予了和中學生們一樣的復活節假期。1886年3月9日,經過範圍廣泛的討論,議會透過了政府的一項提案,將復活節和聖靈降臨節後的星期一定為法定節日。1892年8月1日,復活節假期被加長了,從復活節前的星期三中午就開始放假;1925年2月18日,法國學校開始施行為期兩星期的復活節假期。
復活節假期在19世紀逐漸演變成類似於學期之間的假期。聖誕節假期迅即與之呼應。1892年8月的法案也提出,校長可以根據校委會的建議在學年開始時計劃安排8天的特別假期。如果這些特別假期被安排在12月25日到1月1日間,學生們就可以享受一段簡短的假期了。1925年2月的法案將這種非正式的實踐官方化:特別假期的天數減少到兩天,但聖誕節假期從12月23日放學時開始直到1月3日。這樣,從1925年開始法國的學年就被分成了三個學期。
如果說復活節標誌著春天的開始,那麼諸聖日則標誌著冬天的到來。在19世紀下半葉,在諸聖日那一天祭掃家庭成員的墓|穴成為一種習慣。18世紀末,巴黎的公墓被關閉了;1785年,英諾森公墓在公眾的漠不關心之中毀掉了。到1850年前後,公眾的輿論已然改變。
有三個因素使人們對亡者建立起了新的興趣,並使即使像在巴黎這樣的地方公墓的倖存成為可能。首先,實證主義者們贊同對地下的亡者給予尊重,認為這樣做有助於提升公眾的精神,皮埃爾?拉菲特在1847年這樣寫道:“墳墓孕育著家族的延續感,而公墓則孕育著城市和人類的延續感。”其次,天主教徒贊成對死者的祭儀,就好像這是他們一直以來的做法一樣。他們的論調有些讓人吃驚,因為一個世紀前他們對公墓的日益衰微負有部分責任。他們那時的論點是,一個人的軀殼是否存留在土壤中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生命的永恆。第三,科學對此點了頭。科學家們證實,對於墓地的親近不會對活著的人構成任何危險,上個世紀抨擊其有毒害其實不過是迷信而已。
1850年之後,公墓成了“造訪之所,沉思之所”。在魯昂,1860年到1880年期間家庭建造起奢華墓碑數量增長驚人。法國在1870年普法戰爭中的失敗,更激起了人們對死者的崇拜和追思。1902年,在諸聖日這一天,有35萬人造訪了巴黎公墓,占人口總數的將近1/10。
在復活節,婦女和姑娘們穿的是亮麗的彩服,但在諸聖日她們則是黑衣、氈帽、手套和短靴,她們已“準備過冬”。
書包網 87book。com 想看書來書包網
夏季:從鄉村住宅到夏日度假(1)
19世紀初期,法國只有一小部分精英分子才會在鄉下的房子中度過夏天。在19世紀80年代,“度假之地”一詞在詞典中被定義為“鄉村中休養暫居之所”,是個新創的詞。貴族和其他的私營業主們不必因為工作而必須待在巴黎或其他的主要大城市中,他們一般會在自己的莊園中或是鄉村的住宅裡度夏,直到10月甚至11月狩獵季節後才返回城鎮。對於他們來說,一年因此而分為兩個部分:社交季節——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