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部分

情”見鬼去吧,他要讓全世界都知道他是個男人,為了這個,他要衝到她的屋裡,辦他一直想辦的事。

在小說裡,他確定無疑地是“辦了”;在電影裡,他還是臨陣脫逃了。儘管十多年來的電影評論者對這一處主要改動有著各種不同的解釋和評價,大家都同意,馬小軍親手推倒米蘭女神這一標誌性動作讓他邁過了“成年”這個坎兒。日後,馬小軍只能在修改塗擦和選擇性記憶中回想起那年夏天、陽光燦爛的日子、驚鴻一瞥就讓人難以忘懷的女人、由她們點亮天空中明朗無比的色彩……依然美得讓人驚歎,但是,大院門口騎掃把的傻子都不再重複“古倫木”和“歐吧”,那些真心相信著純潔、偉大、崇高的歲月,因為有了這些信仰而倍感充實的青春,都成為過去,永不再回來。

我同意,這樣一條關於少年成長的主線已經足夠精彩,它實現了從個體經驗到群體經驗的跨越,當年就被稱為的“*之作”得到威尼斯“最佳男主角”,到現在還可以躋身於中國電影中的前三名。但是,十四年之後,在中國人可以以各種方式看到其他影片的現在,除了對《陽》片表示讚歎,我們也有了更多可以對比的參照。前面提到的《朗讀者》就沒有侷限於“少年情事老來悲”的感慨,而給出更讓人深思的情節。《朗讀者》中的漢娜離開之後,邁克同樣為這段“不倫之戀”備受煎熬,他嘗試過和同齡女友約會卻屢屢失敗,雖然也已成年,也有了女兒,他卻無法維持婚姻,他一直鬱鬱寡歡、性格孤僻。但和成年的馬小軍無限追思青春的傷感情懷不同,成年的邁克除了要克服隱秘的“不倫之戀”帶來的傷痛,還有更強的罪惡感。作為法學生的他在一次公審中,發現了漢娜曾經是一名德國納粹集中營的看守的事實,聽到她承認曾在教堂失火事件中作為恪盡職守的看守之一眼看著成百猶太人被活活燒死;他無法遏制地顫抖,尤其是聽到證人說漢娜也曾經讓集中營的年輕女孩們為她朗讀,一瞬間,過去的美好無比的情愛畫面與納粹暴行發生了重疊,他不知道愛上一個無知的納粹看守在多大程度上加重了不倫之戀中的恥辱和罪惡。他只知道,作為一個德國人,即使沒有親手施加罪惡之舉,他也無法把自己與歷史完全割裂。

《陽光燦爛的日子》本來也有類似的元素。1970年前後,少年馬小軍認為最自由、最值得回憶的那段日子,對當時其他的中國人來說,正是烏雲密佈、陰霾滿天的“*”中期。眾多的無辜者不僅從肉體上要接受“勞動改造”,在精神上也被嚴密控制,處境不比集中營中的猶太人好多少;在馬小軍混進大院禮堂看首長才能看到的“內部電影”的同時,無法得到配給的農民們剛剛經歷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饑荒;蘇聯歌曲和芭蕾舞對少年來說,不僅僅是美學上的啟蒙,更是當時“優越身份”的象徵。和《朗讀者》不同的是,馬小軍從來也沒有表露過知道了軍隊大院的外面發生什麼之後的心情——罪惡彷彿與普通人無關;成功地激起“半大孩子”們的“英雄夢”造成了什麼樣的惡果,這些是否真的會遠離下一代的少年?這些也無需由普通人杞人憂天;從最個人化的角度來說,成年後的馬小軍理應對當年向米蘭所做的一切說一聲抱歉,但他沒有。是做不到,還是根本不想?

在《朗讀者》的後半部分,蒼老的漢娜站在書籍中上吊自殺,這個大半輩子都是文盲的人終於在愛裡意識到了罪與罰,然後用一以貫之的嚴謹和認真完成了自己的贖罪;邁克面對猶太倖存者的女兒咄咄逼人的提問也終於回答了真相:我和她曾經發生過肉體關係。他還選擇誠實地告訴他的女兒所發生的一切,即使那是多麼地難以啟齒;而在《陽光燦爛的日子》結尾,成年的馬小軍在北京的高速路上開車飛馳,他和這座城市一樣表面光鮮和現代,但談到過去,他還是沒有力量面對那個讓他刻骨銘心的女人——米蘭。

米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