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其不意地襲擊了吐蕃軍隊。儘管面臨著數倍於自己的敵人,但王忠嗣毫不畏懼,一馬當先地衝入敵陣,展現出非凡的勇氣和決心。這場戰鬥異常激烈,唐軍最終取得了勝利,斬殺敵人數千人,並繳獲了大量的羊馬等戰利品。這次勝利使得王忠嗣一舉成名,被提升為左武衛將軍、代北都督,並獲封為清原縣男。此時的他已經成為一名三品官員,地位超越了他的父親。
到了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河西節度使杜希望企圖攻取新城,但苦於沒有得力的將領。這時,有人向他推薦了王忠嗣,聲稱如果想要攻克新城,只有依靠王忠嗣才行。果不其然,當王忠嗣加入唐軍後,戰局發生了重大變化。唐軍士氣大振,攻勢凌厲,最終成功奪取了新城。史書稱讚他在此次戰役中的功勞最大,憑藉這個功績,他再次獲得晉升,擔任左威衛郎將,官至四品。
可能有人會感到困惑:王忠嗣之前不是已經官至三品了嗎?為何立了功卻被降職了呢?事實上,這裡面有一段小插曲。在御標船之戰結束後不久,王忠嗣因與另一位將領皇甫惟明發生矛盾,遭到他人誣告,被貶為東陽府果毅都尉。因此,此時的王忠嗣正處在事業重新攀升的階段。
唐軍攻佔新城後,吐蕃隨即展開反攻,但這恰好給了王忠嗣刷取個人戰績的絕佳機會。面對敵軍的進攻,他身先士卒,衝入敵陣,左右砍殺,殺敵數百人。吐蕃軍隊驚慌失措,自相踐踏。唐軍趁機從側翼襲擊,吐蕃軍遭遇慘敗。
鑑於王忠嗣戰功卓著,唐玄宗下詔授予他左金吾衛大將軍,不久後又兼任左羽林軍上將軍、河東節度使副使、大同軍使等職務。
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新的任命正式下達,王忠嗣獲任河東節度使一職。此時的他年僅35歲,卻已榮任一方節度使,如此年輕就取得這樣的成就,簡直就是一個傳奇。但對於王忠嗣來說,這僅僅只是一個開始。
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王忠嗣又兼任了朔方節度使一職。在唐朝的邊防實戰中,河東和朔方地區的地位最為重要,而朔方則更是關鍵所在。因為朔方這個地方局勢極其複雜,不僅需要應對來自突厥勢力的威脅,還要直接面對新崛起的如契丹、西祖侍衛回湖葛羅路等部落的挑戰。
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唐軍將領趙成仙對昔人怒介部的征討失利,導致所有糧草資重盡失。面對唐軍的失利,王忠嗣親自統領大軍跨越桑乾河,直擊昔人的老巢,三戰三勝,最終在漠北展現出強大的軍威,勝利歸來。為了全面收復草原的幾大部落,王忠嗣改變了以往的作戰策略,不再一味地勇猛進攻,而是更加註重智謀和策略。
在這段時間裡,王忠嗣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智謀和勇氣,與突厥的巴西米葛羅路回合三部進行外交周旋,並透過巧妙的策略和手段,成功地煽動了內部矛盾,利用反間計逐個擊破敵人。經過多年的努力,北方的胡人大多臣服於大唐的統治之下。這些年的征戰經歷,讓王忠嗣逐漸從一個年輕的勇士轉變為一名卓越的軍事戰略家。從朔方郡到雲中郡,數千公里的邊境線上,他精心構建了一套完善而持久的防禦體系。自從唐朝名將張仁旦之後的四十多年,王忠嗣繼承了他的遺志,使得胡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不敢再侵犯唐朝的邊境。此時的王忠嗣,成為了守護唐朝邊疆的定海神針。天寶五年(公元746年),王忠嗣迎來了人生中的輝煌時刻,他一人兼任四鎮節度使,掌控著大唐帝國大部分的軍隊力量。萬里邊疆的安全完全依賴於他一人。
自大唐開國以來,王忠嗣的功績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正所謂“水滿則溢,月盈則虧”,就在天寶六年,唐玄宗給王忠嗣下達了一個令他難以接受的指令——進攻石堡城。石堡城地處戰略要地,但規模較小且位於半山腰,只有一條通道可供進攻,攻克難度極大。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