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賈永根透過朦朧淚眼,一把抓住劉頂的胳膊,“我要機槍,我要火箭筒!”
劉頂看著賈永根急迫而又無比認真的神態,苦笑了一下,“真的!不過機槍沒有,火箭筒可以給你1o具。”
賈永根嗷的一聲蹦起來,火箭筒的威力他知道,不比鬼子的九二步兵炮威力差,以自己戰士們的勇敢,經常是大炮上刺刀的打法,抵近射擊,揮出火箭筒的威力是毫無疑問的。
賈永根跳起來就要向谷外走,他是想叫自己的戰士來領武器。馬遷安一把拽住他,急什麼急?武器晚一會配沒什麼關係,現在要解決兵工廠防務問題,要重新部署調整,並上報本地情況,你著急走了這怎麼成?
劉頂將馬遷安、張元等人接進了戒備森嚴的廠區,廠區矗立著十幾棟建築,最大的一座看建築面積有兩千多平米,還是樓房,劉頂解釋是鉗工車間,一樓幹活,二樓宿舍。
馬遷安由衷的讚歎,在這交通不便的崇山峻嶺中開闢出如此規模的兵工廠,沒有堅強的意志與巨大的人力投入是不可能完成的。
看到馬遷安看得入迷,劉頂作為主人也很自豪,他介紹說“這都是左參謀長的功勞,左參謀長為了建這個兵工廠,愣是在這裡盯了半年,出了成效他才走的。”
當然,這裡面也有劉頂不少功勞,從劉頂斷斷續續的介紹中聽出,他對左參謀長推崇備至。當初,修建兵工廠的工程任務非常艱鉅,從韓莊到這裡,光路程就有5o公里,而且全是盤山羊腸小道,起伏不平,坡度很大。所有的建築材料與裝置器材,只能靠肩扛人抬。左Quan戴著草帽,頂著烈日,不僅指揮工程建設,而且和工人們一起攀崖越嶺,抬土扛石,和泥拌灰,砌石奠基,樣樣都幹。施工中途,碰上連日陰雨,山洪暴,道路阻塞,他堅持與大家一起,踩著泥濘的道路搬運機器。
正是有劉頂、左參謀長這樣的實幹家,兵工廠才快建成並源源不斷的提供武器。
為了瞭解兵工廠的技術力量與裝置,馬遷安、張元在相關人員陪同下,仔細的將廠區各個廠房及機器裝置檢查了一番。
劉頂與賈永根則商討兵工廠防禦問題去了。
兵工廠共有從全國各處蒐羅來的機器4o多臺,三節鍋爐一臺,蒸汽機2臺,切削機床2o多臺套。當然這點機器實在是不夠用,不僅落後,還很陳舊。但就是僅憑這麼點機器,兵工廠愣是一年生產出來能裝備16個團的武器,實在是令人感慨與欽佩。
當天,馬遷安與張元就立刻投入到了改進火箭筒生產工作中,前線反饋來的訊息表明,原先製造的火箭筒壽命存在嚴重問題,磨損嚴重,各個零件不時出現問題,前線用得太狠了,致使可用的火箭筒越來越少,不斷催促兵工廠加快生產。
與劉頂溝通後,劉頂忍痛從不多的原材料存貨中拿出了大部分“較好的鋼材”,分給了張元用以改進模具及生產,在馬遷安的建議下,兵工廠又拿出了一部分力量和原料生產1913型多破片高爆手榴彈。
幾日夜忙下來,火箭筒及火箭彈生產情況大為改善。
賈永根也來過兩次,軟磨硬泡的搜刮走15支火箭筒外帶2oo枚火箭彈。幾天功夫,賈永根就擁有了一支“炮兵”,好不高興,嗷嗷叫喚著要讓那支給他吃了敗仗的鬼子好瞧。
在一次難得的空閒時間內,馬遷安拉著劉頂比試了一次槍法,早聽說這個資深特工加軍工是一個神槍手,不比試一下,實在是心不甘。
馬遷安操繳獲的三八槍,劉頂則用自己工廠生產出的“八一式”,槍械質量方面是馬遷安佔了點上風,畢竟鬼子的三八式是大工業化製造的產物,精度要好一些,但比賽結果兩人成績卻不相上下,百米內兩人俱都是槍槍十環,二百米內也難分高下,只有到了三百米,馬遷安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