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rl’s life!”家裡是一直訂著《大美晚報》的,父親看到文章,大動肝火,可是他已經拿姐姐沒辦法——他不能再打她,也不能再關她,她已經遠走高飛,再也不用怕他了。
她以後還會飛得更高更遠,比她的父親、祖輩都高而遠,更比他高遠,直到難以企及。
他想起小時候,姐姐很喜歡盪鞦韆,蕩得很高,他在一旁看著,很是羨慕,卻怎麼也不敢坐上去——姐姐看到的世界,一直都比他高,比他遠。1934年,姐姐升高一時,他才小學五年級;1936年小學畢業,父親又讓他在家停學一年;1937年日戰爆發,許多學校停課,又荒廢一年;到了1938年,姐姐離家出逃,父親受了刺激,這才決定送他進入正始中學讀初中一年級,可是剛讀完初一,學校遷往法華鎮,校名改了,校長也換了,於是父親又要他輟學……
而這時,聽說姐姐已經考上了倫敦大學,還是遠東區第一名,可見真是奮發圖強。可惜由於戰爭的緣故,英國已經不能去,只得改入香港大學。。 最好的txt下載網
第三章 她不是白雪公主(10)
姐姐的成功照見了他更加的低微與無助,張子靜更加沉默、更加羞怯了。張愛玲在1939年夏天離開上海,獨自乘船去香港。
他沒有去送。
6
十幾年後張愛玲以“梁京”為名寫了一部長篇小說《十八春》,在上海《亦報》連載,引起轟動,與周作人的散文、豐子愷的畫一時並稱“亦報三絕”。
後人考證,以為“十八”指的是她從1932年到上海至1950年完成這部作品,剛好十八年;也有說是影射胡蘭成的;但我個人以為,那指的是她逃離父親家時是十八歲。
同年《亦報》舉辦的關於《十八春》的作品討論會上,曾有人提出這部小說太過傳奇,哪有親姐妹反目,竟可以將妹妹囚禁大半年的?可見是虛構。連周作人也說“我看《十八春》對於曼楨(小說女主人公)卻不怎麼關情,因為我知道那是假的”。
然而張愛玲寫的卻是自己親身經歷的事實。小說裡顧曼楨的所思所想,所見所哀,其實正是十八歲的張愛玲囚在空房時的所思所想,所見所哀——
“她扶著窗臺爬起來,窗欞上的破玻璃成為鋸齒形,像尖刀山似的。窗外是花園,冬天的草皮地光禿禿的,特別顯得遼闊。四面圍著高牆,她從來沒注意到那圍牆有這樣高。花園裡有一棵紫荊花,枯藤似的枝幹在寒風中搖擺著。她忽然想起小時候聽見人家說,紫荊花底下有鬼的。不知道為什麼這樣說,但是,也許就因為有這樣一句話,總覺得紫荊花看上去有一種陰森之感。她要是死在這裡,這紫荊花下一定有她的鬼魂吧?反正不能糊里糊塗地死在這裡,死也不服這口氣。房間裡只要有一盒火柴,她真會放火,乘亂裡也許可以逃出去。”
這是虛構麼?是誇張麼?是杜撰的秘聞?是獵奇的戲劇?還是張愛玲親身經歷的一次影射?
那顧曼楨在幽禁期間也生了一場病,是感冒——
“她忽然覺得身體實在支援不住了,只得踉踉蹌蹌回到床上去。剛一躺下,倒是軟洋洋的,舒服極了,但是沒有一會兒工夫,就覺得渾身骨節痠痛,這樣睡也不合適,那樣睡也不合適,只管翻來覆去,鼻管裡的呼吸像火燒似的。她自己也知道是感冒症,可是沒想到這樣厲害。渾身的毛孔裡都像是分泌出一種粘液,說不出來的難受。天色黑了,房間裡一點一點地暗了下來,始終也沒有開燈。也不知道過了多少時候,方才昏昏睡去,但是因為手上的傷口痛得火辣辣的,也睡不覺,半夜裡醒了過來,忽然看見房門底下露出一線燈光,不覺吃了一驚。同時就聽見門上的鑰匙嗒的一響,但是這一響之後,卻又寂然無聲。她本來是時刻戒備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