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狄龍元氣大傷,自然不可能再有實力進犯本國。
而這兩個傢伙同樣是出名的難纏善戰,艾哈邁德和休倫想要輕鬆取勝只怕不易,至少要付出相當沉重的代價。這樣一來,異教徒即使佔領了半島,短期內也難以對本國構成威脅。
當然,最理想的莫過於兩敗俱傷,三軍偕亡。
仔細計算得失後,各國雖然強烈譴責異教徒暴行,一個個做義憤填膺狀,卻很少有國家願意派兵參加聖戰,跟隨丹西和狄龍前往兩盟半島冒險,即使有參加的,也只是象徵性地派出些許部隊。
異教徒強大的實力、先進的武器、狂熱的鬥志,休倫和艾哈邁德所表現出來的奇思巧計和指揮才能,都令這場戰爭勝負難測,無法定論。
經歷去年的戰敗後,國內兵力都凸顯不足,派外作戰將進一步削弱本土防衛。神聖戰爭的收益確實很大,兩盟半島的財富想想就令人咋舌,但風險也極其可怕,輕則葬送軍隊,大損國力,重則遭人偷襲本土,亡國滅家。
坐山觀虎鬥,以最穩妥最理智的態度對待此事,成為除猛虎自治領和聖瓦爾尼之外,幾乎所有走廊國家的選擇。
而且,為了降低丹西和狄龍的獲勝機會,促使最理想的兩敗俱傷局面出現,各國還在蓄意拖延梗阻,令這兩位猴急的走廊梟雄無法儘早出兵。
所有這些國家裡頭,最關鍵的取決於塞爾和詹魯的態度。
猛虎自治領的大軍,經塞爾可走水路抵達半島,經詹魯可以走陸路殺入戰場。
不過這兩個國家,本來就對丹西極不友好,又受到呼蘭使者和沙漠帝國使者的蠱惑、引誘和支援,開出了天價般的過路費,各種限制更是極其苛刻。
丹西看了外交人員送回的借道條件,氣得拍桌子大罵:“還不如就此宣戰!”
除了國家之外,民間的力量也不可小視。
受教廷和牧師們的影響,很多虔誠的教徒自願前往半島地區解救受苦受難的教友;受兩盟半島財富的吸引,很多生活困窘者願意去那裡搏一搏運氣。
這些人,有少部分偷越國境前往半島參戰,大部分則前往兩大主要的戰爭策源地──欽斯尼亞和巨木堡集中。
巨木堡大概來了兩萬人左右。這些參加聖戰的志願者,素質良莠不齊,來自五湖四海、各個國家,有富裕的大貴族,有貧寒的僱工,有徵戰多年的老戰士,也有從未拿過武器的虔誠信徒。
因為他們的作戰目的、意圖與本國正規軍迥異,也不會任由自己指揮,故而丹西將其組織為一支特殊的部隊──十字軍團,不與本軍混編一處。
這邊廂在進行艱苦的談判,外交僵局一直無法開啟,那邊廂的異教大軍已經鞏固了南部國土,開始進一步入侵。
龐大的兵力、勇猛的戰士、先進的武器、完備的器械,加上強大海軍的支援,沙漠帝國節節勝利。
被商都聯盟推選為防區總指揮的李維儘管竭心盡力,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捉襟見肘的兵力、廣袤的防區,令他只能步步退縮,盡力延緩,而無法阻止敵人的進攻勢頭。
大片大片的土地淪陷,一個又一個富饒的城市失守,成千上萬的信徒被殺,數不清的財富被搶,而中央走廊各國卻還在談判桌上來回折衝,搖舌頭、鼓腮幫、噴唾沫,卻未見任何實質性的成果。
願意出兵的人無法行動,不願出兵的人卻阻住了去路!
費文再也坐不住了。
東教廷教皇百餘年來第一次造訪中央走廊,不是調解國際糾紛,而是為神聖戰爭推波助瀾,為兩位護教聖徒──丹西和狄龍掃清前進道路上的絆腳石。
隨同教皇御駕同行的,除了各位尊貴的紅衣主教外,還有保護陛下安全的聖堂武士隊五千人。
教皇蒞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