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共尊鬼谷之名
權謀者有十三家,形式者有十一家,房中八家,神仙十家,天文十二家,歷譜十八家,五行三十一家,蓍龜十五家,雜佔十八家,刑法六家,以及其餘“不知其名”的學派共有一百八十九家。
聖人曰:“諸子百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
這九家分別為儒家者流、陰陽家者流、道家者流、法家者流、農家者流、名家者流、墨家者流、縱橫家者流、雜家者流。
一般來講,這九家九流是百家公認的領頭羊。
但除了“九流”這種說法,還有“十家”的說法,也就是前面這幾位,加上一個小說家。
他們當年在稷下學宮,評選上九流之時,被評了個第十,很是不服,言語間觸怒了聖人,從那之後規模就小了很多,不常出現在大眾的視野裡。
楚君回在決定帶領百家歸附商王之後,第一個找上的就是小說家。
他找上小說家弟子的時候,對方正在樹下記錄自己剛聽來的故事。
“我有故事,先生要聽嗎?”
“您的故事與道教給出的故事不同?”
“大相徑庭。”
“我洗耳恭聽。”
“先生不怕聽了不該聽的引火上身?”
“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塗說者之所造也……我們的故事,本來就容易被人當做野史,不聽勝利者書寫的那套也罷。”
楚君回點頭表示明白,生動形象的描繪起了自己大發神威,和神策將軍一起逆凡伐仙的故事。
那位小說家的弟子聽的津津有味,興起之時,不禁撫掌大叫。
“快哉!快哉!”
等到楚君回講完的時候,他細細回味了一番,才開始落筆把剛剛聽到的東西都記錄下來。
“先生為何不邊聽邊記?”
“我們先是聽故事的人,才是寫故事的人。”那人不急不慢道。
楚君回點了點頭,倒也不急,等到他忙完了手上的活,才說出自己此行的目的。
“商王想要再建稷下學宮,重新劃分上九流?”小說家的弟子眼裡突然就有了光。
當年儒家聖人一句“致遠恐泥,君子不為”險些沒給小說家幹到土裡去,現在重新劃分上九流,豈不是翻身的好機會?
正是想到了這一點,楚君回才會第一個找上小說家。
眼看對面還有些猶豫,他直接放出了自己這邊的重磅炸彈。
“尊我為鬼谷,我還可以傳你們一條真法登山的路。”
……
小說家當場歸心。
和楚君回想的一樣,道教縱然掌握了商國官方的輿論,百家這邊仍是不信他們的話,對整件事的真相抱有保留態度。
三教是什麼鳥樣,百家可深有體會。
他們嘴裡的魔頭雖說不至於是什麼救世主,但聲望天然就比他們自己高一截。
很久很久以前,糟重的不只是小說家,最早在聖人手裡糟重的其實是史家。
小說家講述的事情太過天馬行空,雖然很多都是他們從民間自己收集上來口耳相傳的故事,但人們還是習慣性的不信他們。
人們最相信的是史家的話,相信他們能為世間記載下來真相。
史家也確實沒辜負天下人的信任,儒教說“這邊的人都是死於天災”,史家非要記一筆“這邊的百姓都是因為儒家的某某實施了錯誤的政令而死亡”。
刀架到脖子上,史家的人也不會改一個字,剛的一批。
……所以後來他們就無了。
從那之後,()
歷史的筆只屬於勝利者。
再具體一點說,三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