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豈能看不到?既然看到了,突厥人還敢冒著挑起南北大戰的危險,為自己一個有力別部的覆滅而向中土開戰?”
姜以微忍不住了,冷哂道,“以丞相所言,今年這一仗我們乾脆不打了,拱手投降,束手就縛,引頸待宰吧。”
“事已至此,求和當然是上策。”高建武苦笑,“但問題是,這一仗中土損兵折將,中土皇帝更是顏面盡失,又豈會輕易言和?”
第一千零四章 爾虞我詐
“議和是上策。天籟小說。2”乙支文德終於開口,“邊打邊和,雙管齊下,傾盡全力爭取最好結果。”
“最好結果是什麼?”高元神色不善,厲聲問道,“是獻城投降,還是割地求和?”
議和的結果無非兩個,一個是最壞結果,獻城投降,保全種族,但高元和他的追隨者們肯定灰飛煙滅;一個是最好結果,割地求和,以割地賠償來保全王國,如此高元和他的追隨者們還有很大可能繼續掌權。但是,目前局面下,高元內交外困,腹背受敵,就算戰場上再創奇蹟,再一次擊退中土大軍,內部危機卻難以解決。此刻平壤在亡國重壓下,分裂已不可避免,高元的政敵們絕無可能錯過推翻他的機會,甚至會以保全種族的名義公開通敵賣國,投降中土,藉助中土的力量內外夾擊高元,所以高元沒有選擇,唯有死戰,議和對他來說不論結果好壞都是死路一條。
“大王不要太悲觀。”乙支文德不動聲色地說道,“從已知軍情來判斷,截止到目前為止,中土尚未增兵懷遠,而中土入侵我們的最佳時間就是春末夏初,一旦延誤,他們也就沒有足夠時間攻打平壤了,所以不出意外的話,今年中土入侵兵力應該與去年基本相同。若情況當真如此,中土在兵力上就沒有優勢,而我們則可依照既定策略,層層設防,不惜代價阻截敵軍,阻礙和遲滯敵軍進攻度。只要把敵軍拖進冬天,戰局就對我們有利,形勢就必然逆轉,如此一來,我們就有極大可能以最小代價贏得議和談判的成功。”
此言一出,高元精神大振,當即追問道,“何謂最小代價?”
“大王,我們手上有斛斯政,還有數萬戰俘,而這些都是中土必得之目標。”乙支文德說道,“開戰之初,我們處於劣勢,談判肯定對我們不利,與其被動受辱,倒不如不談,集中力量於戰場,浴血廝殺。等到我們在戰場上取得了優勢,中土進退維谷了,這時我們再主動議和,再提出以送還斛斯政和數萬戰俘為議和的唯一條件,則必能成功,畢竟對中土來說,與其勞師動眾空手而歸,倒不如接受議和條件,好歹還有些收穫。”
相比獻城投降、割地求和,僅僅把逃亡而來的斛斯政和數萬戰俘送還中土,就能結束戰場長達三年之久的戰爭,對高句麗來說的確是最小代價,是驚天之喜,是空前勝利。
這正合高元之意,所以他一邊連連點頭,一邊轉目望向高建武,問道,“此策如何?”
高建武叫苦不迭。這算什麼對策?還不是破釜沉舟背水一戰?你乙支文德說中土今年不會增兵,但依據是什麼?純粹臆想瞎猜,空口說白話,在沒有確切訊息的情況下,就做出這種不負責任的判斷,居心何在?還不是要死戰到底,拒不投降。
高建武有心反對,但看到高元、乙支文德和姜以微態度堅決,決心奮戰到底,根本不做一絲一毫妥協,他也是無可奈何,無計可施。
“此策若想實現,前提是,我們至少要在雨季結束後,也就是七月底之前,必須把敵軍牢牢阻擋於鴨綠水一線。”高建武躊躇良久,目視乙支文德和姜以微,鄭重其事地問道,“兩位大將軍能否做出保證?若不能做出保證,我們就必須馬上派出議和使者趕赴懷遠,先談判,先摸摸中土人的底細,並藉助談判來想方設法拖延和阻礙敵軍的攻擊,同時此舉對緩和平壤內部矛盾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