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讓國家變得強盛的方法,當然不止是崔鳴吉一人在這方面花費了心思,被李倧視作肱股之臣的金尚憲自然也早就已經在這個領域下過工夫。事實上金尚憲一力主張引入海漢援兵來對抗清軍入侵的時候,就曾向國王闡明過立場,希望在軍事方面效仿海漢,在戰後成立一支精銳新軍。至於當時海漢所提出的開埠通商等要求,金尚憲也認為是能夠雙贏的合作方式,所以也勸說李倧全都答應下來。
但金尚憲的強國思路與崔鳴吉有所不同,在前幾個月與海漢將領頻繁交流之後,他將希望更多地寄託在了海漢的引導和安排上,用一些已經經過了驗證的成熟方案去發展本國的經濟和軍事,而非像崔鳴吉這樣試圖要先從海漢的發展史當中總結提煉出一些經驗性質的東西,然後再結合本國國情進行套用。
這兩種思路中,崔鳴吉的方案看上去似乎更為積極主動,但在實際情況當中,他的這個路子實施的效率和效果都未必能及得上看似偷懶的金尚憲。
外界往往只會注意到海漢十年間所取得的驚人成就,但對其成功背後的真正優勢所在卻知之甚少,很多人甚至連海漢的權力結構都未曾徹底弄明白。在這種一知半解的情況下想要簡單照搬某些海漢的成功經驗到另一國,往往會變成畫虎不成反類犬的局面,就未必能取得理想的結果了。
金尚憲也是在對海漢發跡史作過一定了解之後才做出的決定,他認為海漢的很多國策都是建立在先進的技術之上,短期內根本無法在朝鮮得到實現。倒不如讓海漢人準備一些適合朝鮮國情的發展方案,然後再從中挑選最具可行性的進行實施。
前面有類似安南、福建許氏這樣的成功範例,金尚憲認為海漢完全有能力給朝鮮也量身定做一套適合的全面發展計劃。雖然在此過程中海漢肯定會向朝鮮提出各種條件以滿足其利益需求,但能夠得到海漢這個強者的指引和幫助,總比朝鮮自己盲人摸象來得強。如果想要儘快將本國國力拉昇到北邊的強鄰之上,並且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實現軍事上的自保,那大概也沒有其他辦法能比跟海漢合作更高效了。
如果不是國王在前段時間一直對海漢倡導的產業合作抱有疑慮,金尚憲也不會把這場談判一拖再拖,以至於讓崔鳴吉也有了機會插上一腳。但崔鳴吉的主動性更強,不但在談判過程中向海漢展示了自己提前所做的準備,而且還在談判後毫不避嫌地與海漢將領私下單獨會晤並請教治國之策,這個姿態的確是要比金尚憲放得更低,更容易贏得海漢的好感。
但王湯姆和錢天敦都並非傳統意義上的政治家或是外交家,崔鳴吉想向他們請教適合朝鮮的治國良方的確是有一點緣木求魚的意思,而錢天敦也開始有一點懷疑,崔鳴吉的這種提問到底是他自己的想法,還是代表了某位不便直接開口的大人物。
李倧在談判中一直沒有明確地表明態度,這或許也是為了留下足夠的操作空間,避免過早表態將自己陷入被動處境。王湯姆和錢天敦此前都認為金尚憲的故意拖延和崔鳴吉的盤問都有可能是來自李倧的授意,所以當下崔鳴吉的提問可以說已經超出了一個臣子的覺悟,在他們看來或許也是另有深意。所以錢天敦故意說之前已經與金尚憲做過相關的討論,要看看崔鳴吉反應如何。
崔鳴吉倒是很沉得住氣,並沒有追問與金尚憲談論這個話題的內容與結論,而是繼續自己的話題:“那錢將軍覺得,我國如要壯大國力,應當先從哪些方面著手?”
錢天敦道:“那就只能又回到最開始的議題,就是我們為貴國準備的產業合作計劃。貴國戰後的頭等要事就是發展經濟,國庫裡有錢了,百姓不用為生計發愁了,國家才能放開手腳去發展其他領域,比如組建你們心心念唸的新式軍隊。這些道理都很淺顯,相信崔大人也很明白其中道理。”
海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