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漢在軍事領域的保密措施主要還是針對大明,畢竟這個國家有兩百多年積累下來的底蘊,仍然還有大量能工巧匠在為國效力。哪怕當下海漢在兩國關係中已經佔據了主動地位,對大明的提防之心也還是從未放鬆過。海漢一邊不定期地透過各種手段向大明展示肌肉,一邊小心翼翼地不讓自己掌握的先進軍事技術和各地駐軍佈防狀況流傳出去。
不過對於朝鮮,海漢也的確不需要把對付大明的那一套辦法用到他們身上。朝鮮的武器製造技術相較大明都還有著比較大的差距,至於航海和造船業,更是與海漢完全不是同一個時代,在當下的大環境里根本不可能產生競爭和對抗。海漢目前只是將朝鮮作為一個原材料來源地和工業產品的銷售市場,甚至暫時還沒有將其所屬的武裝部隊拉入盟國聯軍的打算。
李溰忽然想起一事,又對石迪文問道:“石大人,這種戰船似乎在安南水師和福建水師中也有列裝,應該也是貴國出售的吧?”
石迪文點點頭道:“這兩國在過去幾年裡從我國訂購了不少探險級的戰船,而且目前我國也已經向他們轉讓了這種戰船的圖紙和建造技術,所以這兩支水師部隊裡可以看到為數不少的探險級戰船。這樣除了提升他們的海上武裝實力之外,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在與我國海軍協同行動的時候能夠做到步調一致。”
這對於朝鮮而言的確是一個不小的痛點,在抗清戰爭期間,朝鮮也曾試圖讓自己的部隊與海漢軍一起行動,然後這種要求卻被海漢將領多次婉言謝絕,理由便是雙方的武器裝備相差太大,使用的戰術更是天差地別,無法在戰場上保持步調一致。換言之,便是不想被朝鮮軍拖了後腿。
所以在整個戰爭期間,朝鮮軍隊在前期單槍匹馬面對清軍疾風暴雨般的攻勢,後期就只能縮在海漢軍陣地後面充當輜重後勤,根本就沒撈到什麼與海漢軍真正並肩作戰的機會。就算派出了軍事觀察團到一線觀戰,但終究缺乏實戰機會,學到的先進戰術也很有限。
而隨海漢軍一同來到朝鮮的另外三支盟軍,在協同作戰方面就沒有朝鮮遇到的這種煩惱了,安南和福建兩支水師不但有產自海漢的戰船,其指揮體系的軍官更是幾乎全員都接受過海漢提供的軍事培訓。而葡萄牙的海上武裝作戰自成一派,海漢也給予其充分的行動自由,不用強行與聯軍艦隊保持一樣的步調。
朝鮮的水面部隊當然不具備葡萄牙艦隊的實力,所以這個榜樣也無法進行效仿。海漢不是不能將朝鮮部隊當做炮灰來使用,但這樣做對於戰爭程序沒有什麼實際意義,反而有可能削減朝鮮對海漢的信心,所以到後期與清軍決戰的時候,乾脆就讓朝鮮部隊退出火線,免得被清軍當作了突破口來打。
對於這中間的門門道道,李溰出國前倒是聽兵曹判書申景禛給自己講解過一番,不過申景禛考慮到他作為世子的感受,很多話沒有說得這麼直白,以免刺激到年輕人。但李溰此時聽石迪文這麼一說,自然也就回想起來申景禛曾經對自己說過的情況,兩相對照之下似乎不難得出一個結論要想與海漢軍在戰場上協同作戰,就必須得先列裝海漢制式的武器裝備,並在戰鬥中使用海漢制定的各種戰術戰法。
這當然又是李溰的一個認識誤區,他有點高估了朝鮮與海漢之間的關係。其他盟軍能夠與海漢並肩作戰,那是因為雙方有極為深厚的利益糾葛,並且數年來一直堅持軍事交流,軍隊在一起操訓行動的時間也多,早就建立起了戰略互信,這樣才能在戰場上形成默契配合。而朝鮮不過是剛剛踏入海漢牽頭的軍事同盟當中,如果僅僅只是列裝了海漢制式的戰船就想獲得來自海漢的認可,那朝鮮人的確是想多了。
李溰應道:“石大人,如果我國能夠直接購入這種戰船,並接受貴國的訓練,學習貴國海軍的戰術,那大概需要多長時間才能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