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身在海南島的這些海漢國民來說,發生在大明山東的戰事基本只能透過官方在報紙上釋出的公開訊息來了解情況,因此民間的輿論方向自然是跟隨著官方的引領,對大明統治階級在此次抗清作戰中的表現也很難有什麼正面評價。 當然報紙上也提到,目前海漢正在盡力拯救山東地區數以萬計流離失所的戰爭難民,其中一部分人將會被就近輸送到海漢的一些海外殖民地進行安置。稍有見識的人都能想到,由官方安排的這種救助措施將會有效緩解海外殖民地對勞動力的長期需求,而這些移民今後也將得到加入海漢國的機會。 這樣的救助措施對海漢國民來說並不陌生,早年間海漢從安南和大明兩國所獲得的大量人口中,有相當一部分人都是以戰爭難民的身份來到海漢定居。而這些人口後續在海漢的建設發展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人如今都已經成為了各行各業的中堅力量,甚至不乏一些人因為能力出眾,從而得到高層賞識,如今已成為了手握實權的各級文武官員。 也正因為有了這種可以打破階級屏障的上升通道,讓很多人意識到只要自己有真本事,就有機會在海漢出人頭地。 即便來到海漢時沒有什麼本事也不打緊,海漢目前推行的職業教育體系為民眾提供了許多接受專業培訓的機會,只要腦子好使肯學肯鑽,就有大把機會從普通人的群體中脫穎而出,成為享受國家俸祿的技術人才。 來自廣東增城縣的黃志昌和廣東博羅縣的尹德智便是這樣的幸運兒。這兩人幼時遭遇不幸,在1628年的廣東匪亂中失去了所有家人,僥倖存活下來後,被同鄉送到當時大量接收難民的番禺縣李家莊。而李家莊收攬難民的動作自然都是在為海漢打掩護,於是他們後來便輾轉到了海南島。 他們到海南島時年僅八歲,因為身邊已經沒有家人,只能按照執委會專門為戰爭難民中的孤兒群體所設的方案進行安置。不過這並不是把他們往孤兒院一丟就完事,事實上海漢官方對這些沒有家庭羈絆的兒童也提供了受教育的機會。黃志昌和尹德智二人便是在三亞唸完了小學,然後以優秀的成績被保送進了三亞初級中學。 而這二人的經歷在當時還被宣傳部門作為海漢移民政策的正面事例廣為報道,甚至還登上了《海漢時報》的頭條。也正是因為上了報紙,他們便被某位貴人注意到,並且由此開始收到資助,順利在1635年從三亞初級中學畢業,然後便被分配到了位於田獨工業區的一間機械廠當實習工。 這天兩人也是早早就趕到了工廠,黃志昌負責打掃衛生,收拾工具和零件,尹德智則是去小煤爐生火燒水,準備給稍後就到的師父燒水泡茶。在機械廠工作這三年裡只要不是休息日,他們便是一直如此分工,在上班時間之前就把一切收拾準備妥當。 不過今天他們比平時到的還要更早一些,因為有一個重要的工藝專案要在今天接受驗收,屆時據說執委會也有大人物要過來,所以他們得儘量把這地方收拾得乾淨一點。當然了,他們要負責的區域僅僅只是平時跟著師父做專案研究的這小塊地方,倒不用去打掃工廠內的整個生產區。 “師父說這專案要是能順利透過驗收,我們倆都能漲工資,你猜這次能漲多少?”黃志昌收拾完工位之後,便與尹德智閒聊起來。 尹德智放下夾煤球的火鉗,拍了拍手上的煤灰,輕聲應道:“那也得看你能幹多少活,你要是能把這廠裡的活全乾了,那就算漲個十倍也不多啊!” 黃志昌訕笑道:“我可沒那麼大的本事。” 尹德智道:“我們只管好好聽命做事,至於有沒有本事,師父自然會看在眼裡。” 這兩人一個心思活躍,一個性子沉穩,但都是天資聰穎之人,所以才會被他們的師父選中作為長期培養的物件。兩人幹完活正在洗手的時候,便看到一輛馬車緩緩停在了工廠大門外,黃志昌用手拍拍尹德智道:“師父來了。” 工廠大門外值守的衛兵上前敬了一個軍禮,然後才伸手開啟車門。從車上下來的是一名身著黑衣,體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