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了下商稅和專賣制度,讓朝廷一年能增加近千萬的財政收入。
但粟谷這方面,卻沒什麼變化,因為朝廷的租庸調是以均田制為根本,課丁才納課交糧。而在除掉了那些勳戚官僚府兵奴隸等不納課戶後,朝廷的課丁才二百來萬,每課丁年納粟兩石,加起來也就五百萬石左右。
這些皇糧,絕大多數是要運往長安,供給宮廷,以及做京官的祿米之用的。地方上的官員,則還享受不到祿米的待遇,他們只分職田,把田出租然後收租子頂祿米。
正常情況下,朝廷一年五百來萬石的粟谷,加上一些絹布實物以及錢稅,倒也能維持運轉。後來有了李超的那些鑄幣、鹽茶鐵、關稅商稅等的一千萬,但是日子更好過了些。
可大災一起,糧食的需求大大增加,朝廷的糧倉裡面,其實沒多少糧的。
現在李超居然說他有八百萬石糧在手,李世民如何不驚訝。
山南十六州,還只是朝廷天下十七道之一啊。
“你哪來那麼多糧食?”李世民知道李超之前用過不少強硬手段,可搜刮八百萬石,那可就不是隻用強就能搜刮到的啊。
說實話,聽到八百萬石這個數字的時候,他是真嚇一大跳。
李超扳著手指頭給皇帝計算,“陛下,我把山南東道境內所有朝廷的官倉、轉運倉,都清查盤算了,所有官糧都被我接管了。另外,各處的公廨田的租糧,也被我接管了。還有各地的義倉、社倉,糧食也不少,也被我接管了。”
李超說起來很平淡,但當初要接管這些糧食,可費了不少勁。
“此外,臣還向大戶們和買超額的一半糧食,兼之,大戶商賈們的跟蹤捐獻,因此使得現在山南東道衙門手裡總共存糧已經達到八百多萬石。這八百多萬石,米麥粟稷豆高粱等各種糧食都有,不全是細糧。”
“這個時候了,有糧食就不錯了,哪管他什麼粗糧細糧。”李世民拍了拍李超的肩膀,“這麼說,山南民間糧食一半以上都已經到了官府手裡了,你這本事厲害。”
山南十六州課丁不多,但真正的人口總數卻很多的,李世民估計得有五百萬不止。但李超跟他說,山南十六州起碼有八百萬人口。
這數字聽起來讓人震驚,畢竟去年朝廷的戶籍統計,全國才三百來萬戶,一千五百多萬人口,課丁更只有二百五十來萬。
但實際上人口肯定比這個多,因為隋末的官方統計人口就有五千萬。有太多的人口在隋末成了隱戶逃丁,何況隋朝時也一樣有許多隱戶逃丁。
今年佛寺整理,就清出來數百萬人口,幾十萬的和尚尼姑以及大量託庇於寺廟下的隱戶以及奴隸。
再有就是那些蠻獠等,李超上次平蠻,一下子就為朝廷增加了近四十萬土蠻人口,都編戶齊民,第一次登記在冊了。
李超說山南十六州有八百萬人口,那基本上就不會有什麼太大差錯。
八百萬人口,一個青壯一年要消耗七石糧,哪怕災年減少些,這八百萬人口一年下來也至少需要三千萬石糧食。
八百萬石糧,還是不夠的。
李超把這些糧弄成救災糧,八百萬變三千萬,倒是大大填補了這個缺口。
“幸好今夏是個大豐年。”李超說道。
“你那個救災糧好用嗎?”李世民問,一石糧食能變成四五石救濟糧,這總讓李世民覺得太神奇。
救災糧,救災糧,當然是為了救災而用的。
都是權宜之計。
一石糧也並不能就直接變成五石救災糧,得新增其它的食材,比如說高粱、大豆這兩樣粗糧也需要不少,再然後是蝗蟲粉啊、魚乾肉乾蔬菜乾粉,再新增些麥皮穀糠湊一起。
如果新增的高粱大豆魚肉乾這些配比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