陣的發現,首次向我們展示了古代戰車編制、裝備、戰術方面豐
富的實物資料。它使古代車戰史的研究者和史學家,不得不重新校正自己的觀點和
理論依據。戰車龐大的陣容同樣告訴了人們,秦代的戰車特別是像坑中這一型別的
輕車,並沒有因戰爭的發展和戰術的變化而衰退,相反這種輕型戰車呈現出穩定發
展的趨勢,並漸已發展為一個獨立的兵種。它和騎兵、弩兵等精銳兵種處在同樣的
重要位置,在戰場上發揮著其它兵種無法替代的作用,並在戰爭的舞臺上演出了一
幕幕壯烈的干戈撞擊、人仰馬翻的活劇。
隨著歷史的演進、社會經濟形態的變革和戰爭規模的擴大與空前的慘烈,戰車
本身也一次次受到時局的衝擊,以至最後徹底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和地位。這種因衝
擊而引起的大變革,主要歸於兩次大的戰爭:第一次是公元前707 年,在周、鄭濡
葛之戰中,鄭國子元為“魚麗之陣”。其法是“先編後伍,伍承彌縫”。即把步卒
配置在戰車的兩側和後方,使車、步協同,發揮各自作用,從而改變了過去那種戰
車同步卒一線配置的傳統隊形。這可以說是中國車戰歷史上發生的第一次大的變革。
隨後的戰爭實踐經驗,使戰爭指揮者越來越體會到“卒乘輯睦”關係的重要作用。
幾百年後的公元前541 年,晉國魏舒在對狄人的作戰中“毀車以為行”,乾脆把車
兵的行軍隊形改成步兵的戰鬥隊形,這是中國歷史上真正的一次步兵對車兵的革命。
正當龐大勇猛的步兵部隊成為戰場主力,而古老笨拙的戰車甲士被轟下戰爭舞
臺的時候,一支曾與步兵配合過作戰的車兵卻又從中誕生了,這就是在脫離步兵之
後也能夠單獨作戰的戰車部隊,也就是在戰國後期出現的輕車兵。它一改過去那種
車對車的衝刺戰法,在多兵種的協同作戰中,巧妙而藝術地表現出了自己的制敵特
點。這個特點首先表現在馳敵致師的戰術之中。
當戰爭的雙方在戰場上列陣之後,先以勇力之士到陣前挑戰,接下來才是雙方
軍隊的大決戰。春秋戰國期間,當雙方列陣之後,便捷輕銳的輕車則擔任了衝擊敵
陣的這一角色。《吳子·應變)談到的“谷戰之法”就是在兩邊高山、中為狹地,
突然遇到敵人的情況下,隱蔽的車輛在山中迅猛衝出攻入敵陣,使敵軍造成混亂和
潰敗。
當軍事力量雙方在戰場上列陣時,先要派出輕車在軍隊的兩翼擔任警戒,隨之
按陣法排列隊伍,這也就是孫子所講的“輕車先出居其側者,陳也”。
據後來考古學家兼軍事研究家王學理推斷,孫子所說的“輕車先出居其側”,
實際是後來被稱為“角”的隊形正處在形成過程中。一旦隊伍佈置妥當,輕車便向
敵陣兩側很快斜張,因而也就形成了夾擊的態勢。也正因為如此,軍事指揮者為應
戰對敵,才把“輕車先出居其側”作為判斷敵方是否列陣的一個重要徵兆。
由於戰車的衝擊力大,速度快,成為攻擊敵人陣地的重要力量。但因受到山地、
谷地等狹險地形的限制,而不能發揮其戰鬥作用。若在平原廣闊的地帶和選擇最佳
的出擊時機,戰車的威力才能得到有效的顯示。當單純的車戰被淘汰之後,在多兵
種的運用上,作為一種戰鬥手段,戰車仍然保留著它重要的一席之地。正因為如此,
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