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49部分

真正重要的還是五行省的官員任免。不過改制之後,行省地盤雖比節度使轄地還大,但已經沒什麼權利了。不過武將文官雖受到限制,但這也是一行省之地,還是十分重要的。

李璟提議,將大行臺治所設在遼東城,遼東城也改稱遼陽。李璟兼任遼東行省總督,由傅文通任提督,周德威任都督。

剩下的四省,李璟任命了蕭定邦、韓安國、宋溫、韓忠四人分別任東、北平、遼西、安東四省總督。四省的提督則將原來的四賢司空圖、羅隱四人升任。四都督,則以宋希、劉健、徐成、崔德成四將擔任。

五省都督的任用,李璟並沒有用劉守謙、張承宗這等心腹,其實也是因為這個行省都督實在是沒什麼權利了。

把這五省三廳以及參謀院、五軍都督府的主官似定人選後,李璟拿出了最後的一個計劃。

李璟的最後一個計劃就是在大行臺尚書省的權利中心之外,又以文華殿學士為基礎建立一個內閣。

歷代以來,皇帝要分宰相權。往往都是用宦官來牽制相權。但是唐朝的宦官權勢之大。禍害之深。卻是讓李璟無法繼續這種方式。現在李璟的大行臺,州和行省的權利削弱,權利集中到了大行臺。左右僕射就相當於宰相,而且權利巨大。六部的權利也極大。

李璟雖然建立參謀院分了宰相對軍事方面的權利,但其它權利依然巨大。沒有掣肘的權利,是不受控制的。

因此,李璟想來想去,既然不願意用太監來牽制相權。那麼最後便起用內閣制。

不同於明朝的內閣制,李璟的打算依然是堅持唐宋的宰相制度,並且以左僕射為首相,以右僕射為次相,以六部尚書為副相。此外,以文華殿學士選任內閣學士,充當明朝司禮監太監們的角色。

這個制度的核心就是行尚書省有擬票權,而李璟擁有批紅權,李璟不可能所有事務全部自己決斷,因此這批紅權會大部份交給內閣來按李璟的意思代筆。

如此一來。最後六部擁有行政權,而左右僕射與六部尚書擁有議政權。但真正的決策權掌握在李璟和內閣的手中。

內閣學士品級比六部尚書要低,也不得兼任六部尚書與左右僕射和左右丞這樣的尚書省職務。尚書省的左右僕射、左右丞、六部尚書也不得兼任學士之職。

如此一來,尚書省為外廷,而內閣為內廷,一內一外相互牽制,卻又嚴禁宦官和後宮干政。

這樣,內廷、外廷相互制約,才能確保李璟的決策地位。

要想爭奪天下,李璟認為這些制度上的東西卻是必須早早創立。越早創立,受到的阻礙越少,將來內部的隱患也越小。

雖然這內廷、外廷的制度,必然會引來內外的爭端,但自古以來,相權一直在減弱,而君權一直在上升,這種爭端是無法改變的。而且李璟始終認為,有相互制衡的內外兩廷,總是比一家獨大,造成權相這種情況更好的。

堂上眾人,都是如今李璟小朝廷的核心人員,到此時,已經完全領會了李璟的這次改制的目的。

分權和平衡!

地方上有民政、司法、軍事三權分立,軍中也有統兵權、調兵權、握兵權三權分立,現在就是大行臺的核心,也開始把行政權、議政權、決策權三權分立了。

不得不說,這位郡王雖然年經,但這一手卻玩的漂亮,處處分權,其實也就意味著郡王處處的集權。

財權集於大行臺,兵權集於大行臺,行政權亦集於大行臺。

李璟之下,左右僕射和六部這本來權勢極高的職位,轉眼間,就已經只有了議政權和行政權。

攘外必先安內!

這一直是李璟的治政理念,若是不能把內部打的堅固了。那麼只知道一味的猛衝猛打,也不過是曇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