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兩段王時和就讀不下去了。
文章的作者叫“白沙陳監生”,顯然這人是福建白沙縣人,且在這海外地方有個監生功名就是值得誇耀的事情了,不過看這位陳監生的文筆,王時和猜他的監身功名鐵定是買的。
這文章寫的十分粗鄙,通篇白話不說,對王文龍的吹捧到了極致,直接將之比為文聖……要是放在大明有人寫這樣的文字起到的作用肯定是給王文龍招黑。
不過王時和倒是沒想到,王文龍在呂宋華人之間居然受到如此的追捧。
王時和既覺得驚訝,又覺得隱隱自豪。
他還真認識王文龍,而且對於王文龍的幾本書也都翻看過,算是支援王文龍理論的讀書人之一。
“本地的明人都喜歡王建陽的書嗎?”王時和問道。
那個華商解釋說:“建陽公之書籍對於我們海外華人啟發頗多,是近年西洋華人之中流傳最廣的書籍了。”
一旁的幹一成突然說話,他也看過王文龍在《旬報》刊發的《中華文明入臺史》,笑道:“王建陽可是以為我中國人要多向外開拓,甚至隱隱有仿照歐洲人做殖民的意思,這你們也同意嗎?不怕有此想法會被歐洲人所敵視,做不了生意?”
那個華商面容嚴肅的道:“私以為建陽先生所說是正確的,在下雖無什麼學問,但是也拜讀過他的《葡國史》《民族論》,看過《中華入臺》之小文。這些文章中鼓吹的行為雖然會引起歐洲人對於華人的警惕,但卻是華人必須正視之實情,身處海外,華人若不自保,輕信異族,終至將身家性命交於他人也!”
王時和和幹一成對視一眼,都驚訝於這些華人的立場如此堅定。
王時和對那商人說:“我倒是認得王建陽,他曾是當今福建巡撫的幕僚,多為徐大撫到海澄跑動的。”
“建陽公是什麼樣性格?想必是睿智之極的吧?”本地華人聞言都圍過來,那商人連忙詢問,還有人詢問王文龍的年紀、長相等等。
直至下午吃過飯之後,王時和和幹一成進入會館的後廂休息,本地的幾個大海主都來相見。
趙子明帶著禮物來見王時和,他是萬曆年間大海商,能上史書的那種。
趙子明也是海澄人,他出生貧寒,早年發家靠的是到大戶家去租船,所謂“倚著姓宦族”出海,在波濤之中打拼十幾年,積累了一些資本成為遠放西洋的大海主。
這年代海貿的經營方式也早就市場化,趙子明雖然掙了錢,但是他每一次做遠洋貿易都是借雞生蛋,“大戶出本,借貲以通番”,甚至連船隻水手也都是找大戶人家借的,這種方式的好處就是,組織者只要用少數的錢財憑藉自己的信譽,就能夠組建龐大的團隊購買大量貨品,危險則是一旦有損失不但貨物飄泊,家產也會被追索的大戶全部奪去。
簡單說就是上槓杆。
當然趙子明是其中的佼佼者,他透過槓桿方式壟斷了泉州特產的“哈唎緞”對暹羅呂宋一帶的出口。
趙子明是海澄的大海主,和王時和自然認識,兩人關係還不錯,只不過這兩年趙子明都待在海外沒有回國。
見到趙子明王時和就感嘆說道:“沒想到王建陽在呂宋的華人之中有如此高的聲望。”
趙子明笑道:“何止是呂宋華人,便從這馬尼拉往西:三佛齊、蘇木打剌、真臘、暹羅、緬國、滿剌加,凡有華人處,都聽聞王建陽的名字。”
他感嘆說道:“我自己也讀他的書,特別是他講海外殖民與民族主義的內容,他所說華商要想存活必須依靠民族主義,華人要想在海外有力量,必須要有自己的殖民地,這些都是至理名言。”
王時和驚訝道:“你們真想要在海外得到殖民地?”
作為大明官員王時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