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偉的判斷無比正確,以三個縱隊+4個榴彈炮團壓在通遼地區,遏制了國軍向西進攻的想法。
北部則是兩個縱隊3個暫編師的兵力,守備在長春一線。
這裡雖不屬於北滿軍區,卻也是他丁偉的掌握之地。
滿洲民主聯軍潰敗到長春周邊,司令部暫時退到了舒蘭,內部人心惶惶,儼然形成了一股不好的風氣。
整個滿洲聯軍是東拼西湊起來的,並不是老班底。
離開戰場七年的老師長,還能有多少威懾力?
來到東北後,沒有任何一支鐵桿部隊。
不少人對他滿是怨言。喝多了洋墨水,適應不了國內情況。
大家都是人,都有各自的情感。看著昔日作戰的戰友死在戰場,情緒很可能爆發。
出關部隊以魯區的六個師為主,剩下的有大黃的新四軍第三師,以及冀熱遼軍區的部分隊伍。
番號混亂,部隊複雜,指揮起來難度較大。
種種事情壓下來,有人建議,還是讓丁偉出面主持局勢合適。
其手上的縱隊已形成了主要戰鬥力,完全可以撐起正面戰場。
後方交給二線部隊,發展群眾,搞好根據地。
當前不是埋怨發牢騷的時候,關外的局勢緊張,關內也不好過。
山城徹底遷移到金陵,娘希匹有心在六月份發起全面的進攻。
他的左膀右臂已經做了規劃,稱3個月就能結束戰鬥。
東北的攻勢順利,穩住戰線,避免大規模的戰鬥。還是要先解決關內,再一口氣解決關外。
提出了關外小打,關內大打的作戰計劃。
這讓國軍的攻勢一頓,雙方重新進入對峙狀態,給了彼此發育休整的機會。
丁偉可太高興了,憑藉著威望,手段,迅速的整合了大量的潰兵。
這些人當中,既有老八路,也有新八路。
所謂的新八路,就是從地方招收的民兵,以及整編進來的偽軍。
良莠不齊,需要整編訓練。
彪哥也有意打亂了重來,決心把手上的隊伍重新整編,去除以前的各種番號,統一編成縱隊。
滿洲聯軍下編成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六縱隊。
為什麼沒有第五縱隊,似乎成了很多人的共識,覺得這個數字不吉利。
他手上的9萬兵力,統一劃分到五個縱隊內管轄。
全盛時期二十多萬兵力,連續的作戰失利,既有損失,也有叛變。
當然還有丁偉這個老六,趁機摟走了不少人。
丁偉的五個縱隊,頗有些出工不出力的感覺,這一點大家都能感覺到。
可四平一戰,不是丁偉不出力,實在是其他部隊撐不起場面,打的太丟人。
留給彪哥的機會不多了,北滿、西滿不用考慮了,基本被丁偉的部隊把握住。
地方的土匪、偽軍該收編的收編了,土改工作也執行的差不多了,堪稱鐵桶一片。
軍政大權都在丁偉手上,該地區的兵工廠、化工、煉油廠等,也全力開動起來。
前邊作戰,不妨礙後方的正常耕種。
通遼、嫩江、松江地區,有大片平原地帶,可提供足夠的糧食。
剩下東滿、南滿兩處,頂多整編30萬兵力。
整個東北地區按照百萬兵力的規模,他丁偉自己就拿著70萬了。
五個縱隊十幾萬人,加上最近新接收的潰兵、新兵近十萬人,這批人可以跟著往南進攻,參加解放。
最終能擴張成多少人,看他丁偉的本事了。
但無論如何,接下來的任何作戰規劃,都必須得到他丁偉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