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部分

一次功夫共枯他看到洗茶杯的動作時,不禁讚歎再三,說是比雜技團的功夫還要高明呢。確實,不會洗耳恭聽杯的人,一碰到杯便會給燙得要命,不打破杯子已是幸事,更不必說到“姿態美妙”了。杯洗完了,把杯中,盤中之水傾倒到茶洗裡去,這時,茶壺的外面的水份也剛剛好被蒸發完了,正是茶熟之時。老手於此,絲毫不差,便可灑茶敬客了。

第八:灑茶几經數度功夫,最後一手就是灑茶。灑茶也有四字訣:低,快,勻,盡。“低”,就是前面說過的,“高衝低斟”的“低”。灑茶切不可高,高則香味散失,泡沫四起,對客人極不尊敬。“快”也是為了使香味不散失,且可保持茶的熱度。“勻”是灑茶時必須像車輪轉動一樣,杯杯輪流灑勻,檔可灑了一杯才灑一杯,因為茶初出色淡,後出,色濃。“勻”字是委重要的。“盡”就是不要讓餘水留在壺中。第一衝留一點,二三衝切切不可。灑完以後,還可把茶壺倒過來,覆放在苛墊上,使壺裡之水份完全滴出,這是因為只要沒有水在,單寧就不能溶解,茶就不會苦澀。

小子新人新書,若是各位大大覺的不錯,請幫忙推薦下,謝謝

………【第七章 中國製茶史(上)】………

茶,興於唐代而盛於宋。尤其是上唐以後,茶始有其字。特別是中唐大曆年間,中國茶史上發生了一件劃時代的大事,那是被奉為“茶神”的陸羽所撰的《茶以》間世。

《茶經》是中國乃至世界第一部茶書專著。它全面總結了唐以前茶葉的生產、製造,介紹了茶具的製作、使用、烹茶的技藝、要求,對各地名茶作了比較分析,以歷代的茶事作了輯錄,從而第一次將飲茶當作一個藝術過程來看待,開拓了茶文化的新領域、新境界。這無疑在茶史上是一部承前啟後的里程碑式著作。

造茶、選茶、炙茶、煮茶、飲茶,乃至茶器、茶具、煎茶的火、煎茶的水,無一不求精求工,講究分寸,講究適度,一絲不能亂,一步不能錯,內心要平靜,意念要集中,動作要協調,而飲茶人在這個過程中,自然針對陶冶情操、平和心境,達到自我修養、精行儉德的境地。貫穿於陸羽倡導的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儒家觀念。

“若是開設茶館,對茶文化進行革命,那這對那一大幫子自喻為儒學大師的傢伙們怕是一大好事。”李泰在心中想到,又想到了茶對中國的意義和茶的歷史。

那位曾經說過“演講如女人的裙子,越短越好”的林語堂先生,他同樣說過:“只要一隻茶壺,中國人到哪裡都是快樂的”。我國是茶的發祥地,是世界上最早採製和飲用茶的國家。《神農本草經》載:“神農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通茶)而解之。”

中國製茶歷史悠久,自發現野生茶樹,從生煮羹飲,到餅茶散茶,從綠茶到多茶類,從手工操作到機械化製茶,期間經歷了複雜的變革。各種茶類的品質特徵形成,除了茶樹品種和鮮葉原料的影響外,加工條件和製造方法是重要的決定因素。

(一)從生煮羹飲到曬乾收藏:

茶之為用,最早從咀嚼茶樹的鮮葉開始,發展到生煮羹飲。生煮者,類似現代的煮菜湯。如雲南基諾族至今仍有吃“涼拌茶”習俗,鮮葉揉碎放碗中,加入少許黃果葉,大蒜,辣椒和鹽等作配料,再加入泉水拌勻;茶作羹飲,有《晉書》記“吳人採茶煮之,曰茗粥”,甚至到了唐代,仍有吃茗粥的習慣。

三國時,魏朝已出現了茶葉的簡單加工,採來的葉子先做成餅,曬乾或烘乾,這是製茶工藝的萌芽。

(二)從蒸青造形到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