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準隨意一掃,就覺得那個漢奸翻譯很眼熟,只是急切間想不起來這傢伙到底是誰。等到墨煜開始介紹雙方身份的時候,他才驀然間記起來。
**
孫之獬
萊州府知府孫之獬
這不是原來的萊州府知府孫之獬嗎?
張準和孫之獬,其實只是在畫像裡面見過,兩人並沒有親自會面。但是,作為萊州府的知府,張準多次在情報上看過此人的素描畫像,還是有些印象的。因此,張準見了面,只是覺得眼熟,卻一下子沒有想起來。
在虎賁軍進攻萊州府的時候,孫之獬就早早的跑到了登州城,從此再也沒有出現過。虎賁軍想要抓他,一直沒有抓到。在打破登州城以後,張準一度想起這個人,曾經還讓人試圖查詢孫之獬的下落。結果沒想到,他居然投降了韃子
范文程、孫之獬、阮大鋮……果然是好多的漢奸還全部都是大漢奸在這些大漢奸裡面,又以這個孫之獬最為可惡,影響最為深遠。只要研究明末清初的歷史,沒有不痛恨這個傢伙的。
清軍於明崇禎十七年入關時,曾頒發“剃髮令”,因引起漢人的不滿和反抗,於是公開廢除此令。順治二年,清兵進軍江南後,就是這個孫之獬,受到其他漢大臣的排擠,惱羞成怒之下,向攝政王多爾袞提出重新頒發“剃髮令”。
於是,多爾袞下令再次頒發“剃髮令”,規定清軍所到之處,無論官民,限十日內盡行剃頭,削髮垂辮,不從者斬。其執行口號是:“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正是在多爾袞的高壓下,另外一個大漢奸錢謙益帶頭剃髮,讓柳如是極為失望。
漢族人民為保護世代相承的文物衣冠,和清軍進行了此起彼伏的鬥爭。清朝統治者對此進行了**。例如1645年發生的嘉定三屠事件,即與“剃髮易服”有關。此起彼伏的鬥爭歷經幾十年,最終結果是滿族封建統治者取得勝利,漢族大部分生者都剃髮結辮,改穿滿族衣冠。堅持不願改換衣冠者要麼被殺,要麼逃到海外,要麼遁入空門,帶髮修行。
清朝滿族統治者推行“剃髮易服”的原因,乃是希望透過剃髮易服來打擊、摧垮廣大漢族人民,尤其是上層人士的民族精神,保持滿族的統治地位,保持滿族不被漢族同化。後來的歷史表明,滿族統治者的這一措施基本達到了預期效果。漢人逐漸淡忘本民族服飾,習慣了滿族的髮式和服裝。
到辛亥**推翻清帝國,號召民眾剪去辮子時,仍然有許多人不願意剪,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害怕剪去辮子後被官府殺頭,可見“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剃髮易服”政策對漢族影響極深。孫之獬的建議,對於清朝來說,可謂是勞苦功高
“剃髮易服”是清初主要的社會矛盾之一。針對當時各地漢人的抗爭此起彼伏的情況,當時的陳名夏曾說過:“免剃頭復衣冠,天下即可太平”。然而不久他就因為說了這句話而被滿門抄斬。而引發這一切的,正是這個大漢奸孫之獬
“殺了他”
張準的腦海裡,不假思索的冒出這樣的念頭。
要說國人痛恨韃子,那是肯定的,韃子滿手血腥,兇殘狠毒,不知道殺死了多少的漢人。但是,在韃子之前,還有一類人更值得痛恨,這類人,就是漢奸要是沒有這些漢奸,韃子怎麼可能入主中原,怎麼可能讓中國從此陷入黑暗三百年?
孫之獬就是大大的漢奸
張準見到他的第一面,就想殺了他
當然,要殺孫之獬,有點難度,這傢伙現在是皇太極的使者,殺了他,就等於是直接打皇太極的臉。所謂兩國相爭不斬來使,這是基本的原則,要是張準殺了孫之獬,別人以後就不敢再派使者和虎賁軍商量什麼事情了。無緣無故的送人來給你砍頭嗎?但是,再有難度也得殺不是?想到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