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部分

確定對內使用漢字“天皇”,另一方面,將國號正式改為“日本”。這個國號很可能源自聖德太子時期的 “日出處天子”,“日本天皇”正式登上日本歷史舞臺。

公元700年(日本文武天皇五年),由中臣鐮足之子藤原不比等參與編纂的《大寶律令》完成,於公元701年(日本大寶元年)正式頒佈。這部著名的法典計有律六卷、令十一卷。它的制定標誌著日本封建制度的確立。就像人類歷史上的所有改革一樣,日本大化改新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期間由於舊勢力的反撲,一度恢復了落後的部民制。

大化改新是個逐步的過程,大約經歷了半個多世紀,改革的綱領在實施中也不斷完善和修改。《大寶律令》,使改革成果以法律的形式得以鞏固。

《大寶律令》實施以唐製為框架的政治體制。

針對唐朝中央政府所設有的三省六部,日本把中書省冠名為中務省,部門首長稱為中務卿,如果是皇室親王擔當,則為中書王,但沒有設定相當於門下省的部門,沒有把敕書的立案和審議工作分開。而日本太政官則相當於尚書省,部門首長為太政大臣,下設左右大臣。唐朝尚書省下設六部,日本也設定了相應的政府部門(六省):

中國唐朝 ?職?責 ?日 本

兵 部 ?國防治安 ? 兵 部

刑 部 ?司法刑訊 ? 刑 部

工 部 ?建設營繕 ? 宮 內

吏 部 ?官制人事 ?式 部

戶 部 ?度支財務 ?民 部

禮 部 ?教育禮儀 ? 治 部

御史臺 ?糾察官員? 彈正臺

中務省、“六省”外加日本自主創制的大藏省(管理貢品出納),並稱中央八省。

至此,唐、日正式恢復外交關係,而消失了三十多年的“遣唐使”重新登上歷史舞臺。並且當時日本派出遣唐使的頻率、規模和影響力都遠遠超過戰爭之前。

最具典型意義的第七次至第十次(669~733年)遣唐使,使團規模較大,一般為四條船,五六百人,約是戰前的兩三倍。

政治上發展與唐朝的睦鄰關係,經濟上交換宮廷貴族需求的珍貴物產,文化上積極吸取唐代的高度文明——這些策略推動日本社會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在兩國的使者隊伍中,有一個比較特殊的群體,他們除了擔負國家使命之外,還帶著血緣親情,他們就是唐日混血兒。

在唐日兩百多年的交往中,日本人在唐結婚生子的還有許多,唐人也有在日本結婚生子的,混血兒這個群體應該也不小。有些人雖然沒有加入到使者隊伍中,卻同樣為兩國交流做出了貢獻。如公元734年作為第十次遣唐使的護送使前往日本的唐朝音樂家袁晉卿、皇甫東朝及其女兒皇甫升女,後來都留居日本,他們的混血後代也熱衷於傳播唐朝文化。

公元717年(唐開元五年),日本第九批遣唐使入唐,在這一批使者中,就有中國人熟知的阿倍仲麻呂。此時正值盛唐高峰。

第九批遣唐使回國之後,即公元718年(日本養老二年),大和朝廷進一步完善舊律令,形成《養老律令》。

中日兩國曆史上最友好和文化交流最密切的時期終於開啟,直至公元894年日本單獨結束派遣遣唐使,才結束了這段中日曆史上真正友好的時期。

參與編纂《大寶律令》的藤原不比等為中臣(藤原)鐮足之子,他生於公元659年(日本齊明天皇五年),其兄為著名的遣唐使、學問僧定惠和尚。

藤原不比等對日本歷史的作用或許沒有他的父親中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