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部分

,班氏家族的一些年輕成員堅持認為是別人在愚弄他們,所以導致了這種局面。

當簡·班克羅夫特於1949年去世後,約瑟夫·P·肯尼迪想要買下這份報紙,傑西·班克羅夫特·考克斯重申了先輩的立場:不管別人出價有多高,祖父的公司在任何時候都不會出售給任何人。這不僅是一種承諾,也是班氏家族的一條戒律:如果有人向班氏家族詢問出讓《華爾街日報》的可能性,那麼“絕不可能”就是唯一可能的答覆。《華爾街日報》也因為班氏家族這種備受世人關注的自由放任的經營特點而出名。

結果證明,班氏家族這種自由放任的經營風格在現實商界中是要吃虧的,但這卻被員工認為是一種優點,員工認為班氏家族對《華爾街日報》的管理者非常信任。

《華爾街日報》的經理們認為班氏家族對他們充分信任,因而才由他們來經營這份報紙。在很多時候,這些經理們相信他們有權按照合理的方式來經營報紙,而且有權充分利用這種難得一遇的機會。在報界的翹楚之中,幾乎很少有班氏家族的成員。班氏家族僅僅是一些上下傳承和產業繼承的成員,他們出生在一個幸運的家族裡。

不過,道瓊斯公司的經營者們並沒有把班氏家族的這種幸運當做理所應當的事情。班氏家族從來不會感到缺錢(《華爾街日報》總是給班氏家族支付供奉皇族一樣的鉅額分紅),也不會感到擔憂,班氏家族從來都不會身陷囹圄或是考慮要改變目前的經營模式。

在20世紀*十年代,媒體行業(尤其是媒體巨鱷之間)的併購風起雲湧,商業資訊行業的發展勢如雨後春筍,但道瓊斯公司既沒有兼併其他媒體(由於道瓊斯公司把收入的很大一部分都作為紅利支付給股東了,它是有斥資兼併其他媒體的迫切需要的),也沒有被其他公司所兼併。

這種不同尋常或者說來奇怪的狀況其實是由一個人的說法、感覺、風度和表現來決定的。對他而言,做好這項工作保持風度固然重要,同時也不能忘了自己只是一個沒有任何主動權的葬禮承辦人。

康比德(Peter Kann)為人四處逢源,他原來是《華爾街日報》的記者,曾因優秀的國外新聞報道獲得過普利策獎。康比德1989年升任《華爾街日報》的發行人,1991年成為《華爾街日報》的執行長,後來更是躍升道瓊斯公司的董事長兼執行長。不論你什麼時候見到他,他總是一如既往地談吐優雅、思維敏銳、彬彬有禮,甚至看起來還略有些害羞。其實,這正是康比德最卓越的技巧和智慧所在:因為他備受愛戴,因此沒有誰願意讓他失望、讓他受傷或是與他為敵。康比德是一個原則性很強的保守派、一位滿腹經綸的美國新英格蘭地區才子,也是有些悲*彩的男人,他太太弗蘭西斯卡·梅艾爾1983年離世了。他的這種處世之道也和別人拉開了一定的距離,這樣別人就很難逼他就範。在維持這麼大的一個新聞機構的運轉過程中,他身上的悲情、軟弱和能力摻雜在了一起,體現出了一種貴族氣質。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蝴蝶效應(7)

康比德在接手成為道瓊斯公司執行長的時候,班氏家族再次向他申明瞭多年相傳的戒律—不許出售公司。當年他執掌《華爾街日報》的時候,班氏家族也曾授令於他,不許出售《華爾街日報》。康比德不得不這般恭敬有禮、憂心忡忡、思維敏捷,只有這樣,班氏家族的人(尤其是決定家族財權和風氣的班氏家族年長成員)才會保住他們的位子,正像康比德兢兢業業地守護著道瓊斯公司一樣。班氏家族的年長成員一聽到要和什麼生意上的事打交道就會頭疼,家族中年輕成員的“恐商症”或許要輕一些。如果沒有什麼事情需要他們費神處理的話,那就再好不過了。

康比德決定,如果沒有人要出價收購道瓊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