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部分

選題時遇到的第一個問題是如何批判“兩個凡是”。在當時那種情況下,公開批判“兩個凡是”顯然是不可能的。於是,他打算給“兩個凡是”找一個“替身”。而這個“替身”就是“文化大革命”期間人人皆知的“天才論”和“句句是真理”。這樣就不會有人反對了。他遇到的第二個問題是,要從眾多的馬克思主義原理中找出一個同“兩個凡是”相對立的原理來。“兩個凡是”把毛澤東的指示當做先驗的東西,無需經過實踐檢驗。還有,“文化大革命”的理論也是先驗的,不需要檢驗的。但是,馬克思主義認為,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標準。看來,“兩個凡是”的要害就是否認了馬克思主義這一原理。於是,他確定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作為文章的主題。

文章從醞釀到完成,共花了半年的時間。到1977年7月上旬,文章的主題、觀點、佈局已基本成型。7月底,初稿已經完成。據胡福明說,這篇文章,是他在揭批“四人幫”的鬥爭中,自己選定的題目,自己形成的主題,自己提出的觀點,自己尋找的材料,自己擬定的提綱,自己撰寫的文章。到1977年6月至8月,寫成了七八千字的文章,於9月寄給了《光明日報》。

胡福明寄去的這篇文章,共分三個部分:(一)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任何學說、理論、路線是否正確,都必須經過社會實踐的檢驗,實踐證明是正確的才是真理,實踐證明是錯誤的則應予否定,實踐是檢驗一切真理的標準;(二)馬克思、恩格斯創立了辯證唯物論、歷史唯物論,自覺地根據社會實踐檢驗自己的理論、學說,證實、發展真理,修正錯誤;(三)天才論、“句句是真理”是唯心論,流毒很深,必須繼續深入批判。

可是,文章寄出4個月後仍沒有訊息。直到1978年1月14日,胡福明收到王強華寄來的一封信和兩份《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小樣。王強華在信中說,文章已經粗略地編了一下,“主要是把原稿第一部分壓縮了,突出後兩部分,但似覺得長了一些。是否請你看看再刪一些,有些地方,文字的意思有些重複,可否精煉一些。”此外,文章提出的問題比較尖銳,分寸上請仔細掌握一下,“不要使人有馬列主義‘過時’論之感的副作用”。

胡福明卻有自己的看法,在作了一番推敲之後,他認為,這樣寫不會有副作用。至於堅持真理標準,反對“兩個凡是”,推動撥亂反正的主題,“也不宜改變”。所以,他第一次對文章“修改得很少”。為避免授人以把柄,在隨後的幾個月裡,胡福明按照王強華的建議又作了幾次修改。

3月13日,王強華致信胡福明:文章基本上已定稿,但聯絡實際較少。為了使文章更具有戰鬥力,“請適當增加聯絡實際部分”。他在信中還說,由於“四人幫”多年來靠片言隻語嚇唬人,使得一些人“至今仍不注意實踐經驗,不從實際出發,從概念出發,硬套某個指示,結果‘心有餘悸’,許多工作搞不好。”他希望胡福明在修改文章時“考慮能否把這樣意思的話寫上”。〔28〕

2。 一個常識性問題引起的討論(4)

根據王強華的建議,胡福明在修改文章時又加了一大段文字,其中提到:十年間,“四人幫”主觀主義橫行,他們抓住片言隻語嚇人,到處設定禁區,給人套上枷鎖。所以,至今仍有一些同志,做工作,解決問題,既不總結實踐經驗,又不傾聽群眾意見,從概念出發,從原則出發,不問具體條件,把個別詞句奉為教條,生搬硬套,明知不符合實際,也不敢從實際中引出新結論;遇到新情況下的新問題,不去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進行調查研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是翻書本、找語錄,把個別詞句作為包醫百病的靈丹妙藥,不管是否符合當前實際,不問能否做好工作;“判斷是非,不以實踐為標準,不拿事實作根據,而用片言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