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他們充當爪牙,幫她剷除異己,先後除掉了一大批大臣,如長孫無忌和褚遂良這樣的託孤重臣。
當週興、來俊臣之流弄得天怒人怨之後,武則天又把他們殺了,博得人心。
其中,有一個很有名的典故“請君入甕”,就是這樣來的。
武則天固然達到了她的目的,最後如願以償的當上了女皇。然而,嚴刑峻法留下的後患卻還在。
李隆基要想糾正這一錯誤,只有“以寬糾猛”,就是要用寬仁之政來改正。
“第二件就是陛下雖欲對大食用兵,欲要擊破大食,然,大唐眼下國力不夠強,糧草不夠豐足,兵士不夠多,還需急修內政,暫緩大舉征戰。”姚崇接著道。
“好!”群臣齊聲贊同。
自從三年前,李隆基率兵出征,攻打吐蕃開始,拓地萬里。看上去,固然是大好事,實際上卻是埋下了隱患。
這些隱患就在於,唐朝拓地太快,沒有來得及徹底穩固。不說別的,當是佔領這些地方,唐朝就要派出大量的軍隊,多了不說,往少裡說,需要二十萬軍隊來駐守。
在打突厥那一戰,武則天連四十萬軍隊都拿不出來,一下子要用二十萬軍隊去駐守,那麼,唐朝的機動兵力還有多少呢?若是在此時對外大舉用兵的話,就會出大問題。
是以,先暫緩徵戰,處理內部問題就成了第一要務。
“不錯!不錯!”李隆基大為讚賞這話。
也正是因為看到此點,李隆基這才在形勢大好的情況下,下令停止前進,回到長安,要處理國內問題。
“自武氏當道以來,多以親近得官,犯法而不究,致使律法不存,若陛下要大治天下,就得重樹律法之威權,不論親疏,一體同法,這是第三件。”姚崇看了一眼武則天道。
群臣看看武則天,再看看姚崇,心想這人也真是夠直的,竟然當著武則天的面說此事,也不怕武則天的老臉沒處擱。
“姚崇說得對,這的確是一個大問題,理應重立律法之威權,不論親疏貴賤,一體同法。”武則天卻是點點頭,大為贊成這話。
這問題是她一手種下的,她當然清楚如何處置。
武則天對他的侄子們非常清楚,他們沒有過人的才華,更沒有立下大功,真要論起來的話,他們就沒有資格取高位。然而,武則天的根基不穩固,她需要這些侄子為他搖旗吶喊,她不得不給高位。
而她的這些侄子們,仗著她的勢,胡作非為,沒少幹壞事。她心裡其實很明白這點,只是從她的利益出發,她還得包庇,有時還得縱容。
如今,武氏已誅,這遺留問題是該解決的時候了。
“聖後英明。”武則天的氣度讓人心折,群臣頌揚一聲。
“聖後臨朝,多用宦豎為喉舌,宦豎得以干政,還請陛下約束宦豎,不使他們干政,這是第四件事。”姚崇又道。
女人主政,宦官弄權也就隨之而生,這是中國的歷史規律。
比如東漢時期,東漢的皇帝多為壯年早夭,繼承人年幼,大權落到皇后、皇太后手裡。她們主政,畢竟不太方便,因為她們居於深宮之中,就需要宦官當喉舌,傳達她們的旨意。
久而久之,宦官就弄權了,結黨營私,最後弄得天下大亂,“十常侍”之名也就這樣留傳下來了。
即使以武則天之明,也是逃過這一規律。
“甚好!”李隆基大為贊成這一說法。(未完待續。。)
第六十章 開元基調
宦官亂政在歷史上留下了很多問題,歷朝歷代都在預防。一開始還能防得住,到了後來,就無法防得住了,宦官會弄得天怒人怨,天下大亂,東漢、唐朝、明朝最是厲害。
李隆基一朝有楊思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