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狀的變化來消耗羅馬軍團的衝擊銳勢,當然更可能是無意識的,因為漢尼拔的軍隊成分實在複雜,既有西班牙步兵,也有在羅馬北部招募的高盧戰士,想讓他們擺成整齊的方陣,不如去指揮一群野牛和野馬去進行佇列訓練……這與東方陣型複雜的變幻,重視對戰陣整體形狀的保持,變化,來增強戰爭集團作戰的戰鬥力是有差距的……如果說,西方戰陣相對於東方戰陣來說,僅僅是初級和啟蒙的階段……
西方戰陣與東方戰陣相比,西方的戰陣更密集,更重視戰陣正面的衝擊力……這與東方戰陣區別很大,東方戰陣十分重視側後方向的防禦,而且隊形相對來說十分疏鬆,但是所佔地幅相當的大,同樣人陣列成的陣縱深要比西方的大……在古八陣中,只有數陣的密集程度可以與希臘方陣、馬其頓長矛陣、羅馬方陣相當……個人認為,這是由於西方一直面臨的威脅,總是很少進行迂迴攻擊和缺少強有力的遠端攻擊力量的緣故……縱觀西方上古時代,西方戰陣隊面對的敵人,很少從側翼迂迴包圍戰陣,希臘半島的地形支離破碎,平原很少,在這樣的地形上作戰,很少敵人有足夠的地幅進行迂迴……而希臘和馬其頓的主要敵人波斯的拿手好戲是正面的中央突破,這正好是希臘方陣的最強點……第一次波希戰爭中,剛下船的波斯騎兵就是正面衝擊希臘方陣,而第二次波希戰爭的溫泉關,波斯軍隊面對險要的關口也僅僅是從正面突擊,只是久攻不下,才透過叛徒引路,從小路攻擊斯巴達軍隊的後方,攻陷溫泉關(這裡澄清一點,斯巴達軍隊並不是像許多人認為的那樣,只有300名戰士,這300名戰士僅僅是斯巴達國王的近衛軍,其中還有不少的奴隸跟隨作戰,總人數大約在7-8千人左右)……羅馬軍隊主要的作戰物件先是迦太基,然後是北方蠻族高盧人、日耳曼人、哥特人,最後是匈奴人……除了匈奴,羅馬人面臨的對手總是從正面進攻,很少從側翼迂迴……不過自從查隆丕尼的大決戰中,阿提拉被擊敗,最後死在新婚之夜,匈奴四分五裂,再也難以整合出一支團結的力量……所以西方冷兵器時代的戰陣在正面的突擊能力很強,但是側後方向防禦卻不像東方戰陣那樣重視……在東方漢代以後總是面臨北方具有強大側後迂迴能力的少數民族威脅,所以,戰陣總是重視側後方向的威脅,三國時代,諸葛孔明甚至發展出了全向防禦的諸葛八陣以對付魏國的騎兵優勢……
而西方冷兵器時代,缺乏強有力的遠端攻擊手段……羅馬人甚至使用射程比較近,而殺傷力的強大的投槍……而很少使用弓箭(雖然,羅馬人的輔助兵團也有使用弓箭的,但是顯然作戰中並不重視,作戰的主力還是羅馬軍團……希臘文明雖然發展出了許多遠端攻擊機械,但是由於需要多人操作,而且,笨重不便與機動,不能攻擊機動目標,所以,用來守城可以,用來野戰不行)……個人認為,這是由於複合弓沒有得到普及的緣故……而我國遠在周就有複合弓的出現,戰國時期就有孫臏大規模使用弓弩在馬陵道擊敗了龐宣……直到黑暗的中世紀,英國才大規模使用長弓兵作為遠端攻擊武器……但是這種單體的長弓在效能上要遠遜於複合弓(我這裡有一篇小文英國長弓、複合弓、弩和火槍,大家可以去看看,連結是//)……而複合弓的遠端攻擊威力與騎兵機動性的結合,使得少數民族的騎兵的戰鬥力要遠大於步兵(西方上古時代,之所以騎兵沒有成為主要作戰力量,不是其他原因,而是缺少遠端攻擊力量,裝備簡陋,沒有馬鐙的騎兵是很難攻破有良好裝甲、兵器、紀律的步兵方陣的……所以羅馬將騎兵分散到各個軍團中,每個軍團300騎兵,執行警戒偵察迂迴等任務)……在這種威脅下,為了減少遠端武器的殺傷,東方戰陣往往密度較小……而西方這種密集戰陣是很難與具有強弓優勢和機動力的弓箭輕騎兵相抗衡的……羅馬三巨頭之一克拉蘇曾經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