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好。
於是,後營中又多了慈善局和撫幼所。慈善局撥了兩三個管理人員過去,組織他們儘量自主管理,相互照顧,自食其力。撫幼所用的心思要多些,將孩子們按年齡分級,粗粗地劃了幾個級,找幾個識字的人教他們認字,此外男孩學武,女孩學針線,大些的孩子還要參加半天的勞動,起碼撫幼所的雜事總要他們自己承擔下來。
不論是慈善局還是撫幼所,絕大部分的工作人員都是女人,盧八娘所用的理由自然是沒有男人有時間做這樣的事,但是她更想的是為女性就業建立一個橋頭堡,就是在前世,教育、護理也是女性擅長的領地。
雖然沒有讓人把自己宣傳成救世主,但盧八娘還是授意慈善局和撫幼所的工作人員向這裡的人們灌輸是自己將他們養活,特別是撫幼局,她還要定期這去看看孩子們,讓他們加深印象。
錢家堡來的人還沒有完全安排妥當,另一批前來投奔的人員讓淮北軍的將領們吵成了一團糟。
這批人共有一千五百多人,其中兵士三百人,另外一千多人是家眷。他們原本是一個屯田所的所有人員,從軍官到下面計程車兵,基本一個沒少集體搬了過來,還帶著全套的生活用品,鍋碗瓢盆、鋤頭木犁,有人還牽著牛羊、挑著雞鴨。
這些人倒不是赤貧,還帶著些糧食,只是數量太少,尚不夠他們熬過這個冬天的。當然要不是這個原因,他們也不會前來投奔。
前來投奔的屯田所是尚家的,位置恰好與淮北軍最近。耳濡目染地看到淮北軍吃得好穿著好,滿心地羨慕,想想尚爽對他們一貫苛刻,今年的糧食就是每天摻著野菜吃也吃不到春天,屯田所原有五六百軍士,已經有三分之一逃到了淮北軍這邊,有親屬關係的就知道他們到了淮北軍後日子過得比過去好多了,於是大家一商量就一起投了過來。
軍官們的想法雖然有點差異,他們不是因為吃不飽,而是因為手下的軍士逃得太多,他們沒法向上面交待,也只有跑過來一條路了。再者,他們也不完全是被迫的,很多認為跟著先皇親封的淮北王混,要比跟著尚刺史好,淮北軍的軍官們的待遇也比尚家好得多啊!
這些人過來,只想著他們自己的小算盤,一點也沒有為司馬十七郎著想。
雖然司馬十七郎自然早就知道投到自己這裡的有尚家的人,但是他當然只能裝做不知道,就是尚爽也不會好意思說出來,亂世出點逃兵不是很正常的事嗎?而且事實上,這個時代有相當多的武裝力量發展發展著就會因為沒錢沒糧而消散各去就食,這本是最自然不過的事情了。
一次來三個五個,哪怕幾十個也沒有關係,但一下子跑過來一個屯田所,還是有些過了。尚爽要是真問到了司馬十七郎身上,司馬十七郎肯定會為難,似乎他搶了人家的人。三家也算是有過協議,要和平共處,共同對敵的。
事情難到了這裡,司馬十七郎傳令讓大家前來商議,盧八娘也在其中。大家紛紛發言,贊成的,反對的,各有道理。議了半晌,有人便問盧八娘,“王妃,如果收下這些人,糧食是不是還能支援到明年?”
丁桂送來的物資很是解了淮北軍的困境,糧食布匹自不必說,那成堆的鹽拿出去比銀錢還有用,無論陶家還是尚家都用糧食換了些,更不用說各處的小塢堡和小山寨了,所以基本解決淮北軍的生計問題。
但是,前提是不包括這麼多新投奔過來的人。錢家的人已經算是很沉重的負擔了,現在又出來一千五百人,明天說不定又會從哪裡跑來幾千人。人多了,糧食就不夠用了。盧八娘把數目擺了出來,其實在座的都是司馬十七郎的心腹,這些事情是不瞞著他們的,他們心裡也能算出大概的數目。
盧八娘交待完帳目,向下掃了一眼,她坐在司馬十七郎的身邊,雖然是偏座,但卻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