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禪宗道義,這也與古代大陸文化的傳入息息相關。
為反應禪宗修行者追求的苦行及自律精神,日本園林開始擯棄以往的池泉庭園,而是使用一些如常綠樹、苔蘚、沙、礫石等靜止、不變的元素,營造枯山水庭園,園內幾乎不使用任何開花植物,以期達到自我修行的目的。
因此,禪宗庭院內,樹木、岩石、天空、土地等常常是寥寥數筆即蘊涵著極深寓意。在修行者眼裡它們就是海洋、山脈、島嶼、瀑布,一沙一世界,這樣的園林無異於一種精神園林。後來,這種園林發展臻與及至——喬灌木、小橋、島嶼甚至園林不可缺少的水體等造園慣用要素均被一一剔除。僅留下岩石、耙制的沙礫和自發生長與廕庇處的一塊塊苔地,這便是典型的、流行至今的日本枯山水庭園的主要構成要素。而這種枯山水庭園對人精神的震撼力也是驚人的。
王鍾和釋德印長老漫步在庭園之內,這些在常人眼中看似普通的山石,在釋德印長老看來。卻到處充滿了禪韻!
這種震撼很難用言語說的明白!
在釋德印長老參悟山水之間禪韻的時候,以禪僧枡野俊明為首的日本僧侶也在觀察王鍾他們的一舉一動!
“枯山水,顧名思義。“山水”必有山有水,而“枯”則表示乾枯,二者合在一起,看似予盾,殊不知,那是日本最具特色的一種造園形式。所謂枯山水,就是沒有真的山和水,幾塊大大小小的石頭點綴在一片白沙之中,白沙表面梳耙出圓形和長形的條紋,看上去耐人尋味。欣賞時,需坐在庭前的過道上,慢慢觀望,細細琢磨,才能逐漸心領神會。簡而言之,那石頭代表山、島嶼以及船隻,白沙代表水,沙上的條紋則代表水的波紋。整體來說它就是一個有山有水有船的微型景觀世界。
“枯山水”庭園屬於禪宗庭園。禪是一種從人自身內部而不是外部尋求真理的信仰,禪僧一無所有,過著簡樸的生活,他們每天都要久久地面壁冥想,以求達悟。“枯山水”庭園最初是為他們修行而設計的。空落落的庭院,只有黑糊糊的岩石孤零零地立在一片耙過的白沙地上,即使是走馬看花的遊客,到了這裡也會身不由己地靜坐下來,讓思緒來一次任意的展開。”
釋德印長老在庭園內不停的向王鍾灌輸一些禪宗思想,王鍾也不排斥,笑嘻嘻的聽著。他本就聰慧,心中更無雜念,一教一學,竟然學到了不少東西!
“你對這個庭園有什麼樣的感覺?”
釋德印在傳授王鍾禪學的同時,還不忘發問。
“這個庭園就像是河流中的岩石,或傳說中的神秘小島,但若僅從美學角度考慮亦堪稱絕作;它對組群、平衡、運動和韻律等充分權衡,其總體佈局相對協調,以至於稍微移動某一塊石便會破壞該庭園的整體效果。透過巧妙地運用尺度和透視感,用岩石和沙礫營造出一條河道。這裡的主石,或直立如屏風,或交錯如門扇,或層疊如臺階,其理石技藝精湛,當觀者遠眺時。分明能感覺到水在高聳的峭壁間流淌,在低淺的橋下奔流。”
“不錯!”
釋德印欣慰的點頭,一臉讚賞的說道。
“王檀越真是好悟性!”
王鐘的聲音剛落地,一直隱身在暗地的枡野俊明也走了出來,對王鐘的參悟給予了肯定!
“兩位不辭千里來此,小僧十分的感激,請到禪堂吃茶!”
枡野俊明笑著說道。
枡野俊明說吃茶而不說喝茶!
其中是有典故的。
“吃茶去!”
釋德印看著枡野俊明,口出禪機。
吃茶去三個字雖然簡單,也很通俗,卻有這一種直指人心的力量!
唐代從諗禪師曾在這個禪院(當時叫觀音院)主持40年。有著“吃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