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餓死人報告遞上來的,還有不少地方零星發生的搶劫事件,已經有人因為飢餓,開始做強盜,搶劫他人食物。
甚至有一個縣,出現了數百人的饑民團伙,他們把一個大戶家攻破,把大戶全家殺了,把他家所有的糧食錢財都洗劫一空,然後逃入山中。
形勢越來越嚴重。
但這些也早在朝廷的預料之中,若是在以往,這樣嚴重的災情,各地早就爆發更嚴重的動亂了。
但今年,直到現在,情況都還一直在朝廷的控制範圍之內,餓死的人也極少數,搶劫的饑民也不多。
雖說如此,可李世民看著這些報告,依然還是皺眉不已。
“朕做的還不夠,朝廷做的還不夠!”李世民拍著桌子紅著眼睛嘆道。
房玄齡直言不諱,“陛下,朝廷已經做的非常不錯了,大業年間的幾次災害,規模並不比這次的嚴重,但每次都形成了流民潮,甚至引發饑民暴亂,形成流匪洗劫州縣。而如今的情況,雖然也在死人,也有亂象,但這些是無法完全杜絕的,我們要看到的是在朝廷的努力下,我們取得的重大成就。”
杜如晦也支援房玄齡的看法。
太過強求也沒有用,要看到現實,現實是朝廷做的已經足夠好了,本就開國之初,還是久亂之後,遇到哪些大災,朝廷能做到這一步,非常的不容易了。
“幸虧有李相的遠見卓識和救災辦法,要不然,我們絕不可能做到如今這一步的。陛下,臣以為,眼下如此重要的時候,李相留在武當山,那是浪費人才。文遠是朝廷宰相,又是戶部尚書,還是漢京營造使,是山南道的宣撫使、大都督還是襄州府尹、鄧州刺史,這個時候,處處需要李相啊,陛下當立即召李相回襄陽,讓他來主持。”
宇文士及和高士廉、楊恭仁三位宰相也一至同意。
“救災賑濟,李相的條例策略最為見效,陛下不能放著這樣的救時宰相不用啊!”
李世民聽到李超的名字,不吭聲。
“如今局勢,朕不以為叫李超來,他就能有更好的辦法。”
房玄齡很不客氣的反駁,“如今朝廷的這些救災策略,還都是李相所制訂的,陛下怎麼能說李相沒有更好的辦法呢。”
李世民接不上話。
“陛下,臣聽說太子的傷勢大有好轉,還是應當派人去把太子接回襄陽,這邊養傷肯定更方便些。太子回來了,李相也可以抽出空來,一起處置這些要務。”
宰相們對於皇帝這段時間有意冷落李超,把堂堂宰相扔到了武當山陪太子,不讓他來主持這邊的事務,很不滿。
太子受傷,又不是李超的責任。
李世民被一群宰相們頂在那裡,很無奈。
細想想,有李超在朝中的時候,很多事情他確實總能想到好的解決辦法,就跟宰相們說的一樣,若不是李超提前預警這次大災,又早早制定出這個防災救災的策略,這次的災情後果可能要嚴重的多。
“好吧,朕馬上派人去接太子回襄陽,也讓李超回來繼續主持漢京營造和山南的救災事務。”
救時宰相。
李世民心裡唸叨著一眾宰相們對李超的這個新稱唿,不由的嘆氣。這個李三,他現在是又愛又恨了。
說完李超,李世民跟宰相們商議對於那些各地大膽搶劫做案的流民的處置辦法。
“陛下,亂世當用重典,臣以為,不能縱容。對這些人,必須派兵搜捕,抓到一個就處置一個,還要公開處決,以正效優。”高士廉是老派的人,他眼裡容不得這些做反的人,不管他們因為什麼而反。
何況他們有什麼理由造反?
朝廷給了救濟糧,雖然現在量少點,但還是能活的下去的。這是多麼大的恩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