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華要長治久安,必須要保證中央的強大。
這就如同張超此前堅持分封之制,但分封的核心卻又是中原不封。分封之同時,又保持了朝廷的六十萬常備軍的強大軍事力量,以此震懾諸侯。
現在張超要部署兵力到海外,增強在海外的影響力,保證在海外的權益,他寧願多支開軍費,再擴建十六萬軍隊,也不願意從中原調走兵馬,更不打算削減中原兵力。
大華奉行的始終是中原本位制。
中原就是核心,這一核心如果打破,大華也許還能按著慣性強盛個幾十年百年,但早晚還是會分崩離兮。
不謀全域性,又如何謀萬世呢。
蘇定方是兵部尚書,他考慮問題,更優先從軍事角度來考慮。特別是他現在管的兵部是軍政體系,主管軍費開支預算、裝備後勤這些,下意識的總會去考慮軍費開支啊,裝備費用啊,將士薪俸等等。
而張超做為皇帝,考慮的是保證大華在海外的利益同時,既要擴大影響力,又還得保證朝廷的核心利益。
這個核心利益,就是要讓中央朝廷,尤其是中原的力量,一直要有絕對性的優勢。
他不會去走唐玄宗的老路。
唐玄宗的天寶十節度設立,雖然短期內挺爽的,省了朝廷許多麻煩,但那不是什麼靈丹妙藥,反而是動亂之源。
大華現在的軍制是常備軍制,也是職業軍官士官加上義務兵制。這種制度下,其實比起府兵制,那種戰時徵召,戰兵解散歸鄉的制度,更需要防範。因為兵馬長期在營,不免兵隨將走,甚至是將領擁兵自重的局面。
哪怕現在大華也針對這些做了許多防範,比如說軍隊平時統兵將領只到營一級,營以上非戰時都是不統兵。戰時才設立營以上的各級編制,集結兵馬。
但該防的還是得防,提前預防,總好過出了問題來堵。
有的時候,張超也想著過過太平日子就好,關起門來管好自己的這一畝三分地,也不要去管外面的世界。
反正以如今大華的實力,真要偃武修文,那麼百年盛世肯定能保證的。大華不打別人,百年內,誰敢來打大華?
可這種舒適的念頭每次也只是冒出來一下子,很快就被他拋到了一邊。有能力擴張的時候不擴張,等這個機會過去了,再想有這樣的機會可就難了。
如今的大華與其它諸國,相差的實力是最大的時候,但這種差距也不會是一直如此,大華的技術,大華的治國策略,哪怕再對他國封鎖保密,可總會慢慢的傳出去,會被別人學習。
到時這種實力的差距也就會慢慢的縮小,甚至有可能被別人後來居上。
要保持擴張,不斷的開拓,雖然越往後越難,也還會因此帶來不少其它的新問題。比如對於殖民地的管理,對於諸侯的控制,甚至是對於軍隊的控制力問題。
畢竟這個時代,交通、通訊等等對統治有極大的限制。
三千里的距離,都已經是非常遙遠。而如果五千裡,那就鞭長莫及,若是萬里之外,基本上已經不能有效果和及時的管理了。
張超為什麼要把艦隊從四艦隊改為十二艦隊,畢竟本來四大艦隊時代,就有十六個分艦隊的。
就是因為四艦隊時代,多了一級管理,就讓艦隊的決策上受很大的影響,無法第一時間決策,有的時候,可能只是一點點時間的耽誤,就可能帶來完全不同的後果。
十二個艦隊,每個艦隊負責一地,也是要讓他們能夠有更大的決策之權。
同時,艦隊變小,也是為了防範駐紮於海外的艦隊,到時侯如藩鎮一樣的失控。
十二個艦隊,總比四大艦隊更分散些,更安全些。
本來一開始的時候,張超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