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9部分

很大!不,準確地來說,是很深!

足足有近七十餘米的縱向空間,初入時,自己以為進了所謂的帝王家,但僅僅只是那種空間的大、敞、通、深給人的感覺像而已,卻沒有華麗、奢侈的金碧輝煌,而是透亮、清雅、精緻和空間的無限延伸……

直至盡頭,有高出兩尺的平臺,當時記得,臺上一處擺了矮几,一處有方與普通桌子同高的寬案,非常寬,兩廂同處平臺,高低錯落,並有輕紗垂下,隨風掩映——

而那是兩日前,帶著翠兒和洋兒爬山時,將整座山摸了個遍,也才對這處冶硯樓有了印象。

現在,我踏上樓前的迴廊,收了傘,看一眼兩旁細雨如織,而廊簷下有水滴順著簷角墜落,彷彿珠簾垂掛。

腳下踩著廊內如白玉一般、說不出是什麼材質鋪就的甬道,一路踏去,像在入那月中的廣寒宮,周遭有雨霧中的煙氣繚繞,將遠遠的那座“不是樓的樓”,置在了天際間般的虛無、飄渺、如畫——

輕而快捷地走著,心裡在想,梅無豔此刻在那裡會做些什麼?

終於到了,寬闊地門敞開著,跨進去,直直入內。

越入內,越心驚,也越走得慢,走到過半的距離時,停頓了腳步。

現在的感覺是什麼?

就是劉備三顧茅廬,在第三次去時,初入諸葛孔明那茅廬的感覺——

奇怪嗎?

影視劇中的《三國演義》做不了準,那是無數次的改編後,放在了銀屏上的“演義”,大歷史背景沒有變,但是中間的細節很多僅僅是為了賣場而將情節做了故意的安排。

那原著的《三國志》呢?也不是完全的原史,甚至對是否有三顧一說是讓人質疑的,但現在的歷史學家正在想辦法將歷史還原——

而據可靠的說法,當時的孔明並非是聲名在外到了讓劉備要主動去求賢的地步,而是用了些心思。

在劉備到了荊州六年以後,才注意到周圍有他這個人,還是孔明的一些毛隧自薦的方法才讓劉備出城去尋訪他的。

第一次入臥龍崗,沒有找到孔明,卻聽到孩童的山歌不一般,是奇人才能寫出的詞意,就像那姜子牙當初直鉤釣魚,說是“願者上鉤”,卻是譜了曲,填了詞,讓漁夫到處傳唱,給自己製造聲勢,才讓周文王找到他——

呵,沒有評價的意思喔,只是說劉備進崗,先聽到小兒的放牛歌不同凡響,一問是臥龍先生寫的,心裡先有了好感、驚奇,接著看到一個儒士,風度不凡,上去說得幾句話,談吐也不俗,他心下大喜,以為面前人就是臥龍先生,結果對方連連搖頭,直呼自己哪敢比?他只是臥龍的一個朋友而已。

朋友都這樣?劉備心下驚,問對方孔明在哪,對方只是回:“去遊訪了,請下次來。”

第一次,無功而回,但已讓劉備對臥龍先生有了暇想。

第二次,癲癲地跑去,在臥龍先生的門前遇上一個白髮白鬚,有仙風道骨的老者,再談幾句,也是談吐驚人、出語不凡,莫非這就是臥龍先生?只是年齡大了些,他心下犯疑,卻是高興,但一問,對方只是臥龍的岳丈!

喔?連親家都這麼非同俗物,那這個臥龍先生該是怎樣的角色?

於是,當時已躋身天下梟雄行列的劉備不惜折腰,第三次去“顧”。這一次,當他入茅廬後,看到廬內似神仙風流的三幾個人,逍遙自在,閒散灑脫地匯聚著並談著什麼——

那感覺,讓他如誤闖了仙人府第一般,是滿心的激動和驚歎——

可憐的劉備,他當時的心情我已能完全體會——

(他成功地從那些人中,依靠後來聽聞的外屆對臥龍先生形象的描述,找到了羽扇綸巾、智眉慧目的諸葛孔明!

我呢,也很肯定孔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