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馬上就要到了徵收秋糧的時間。
所以此時鄧知縣最看不得短少錢糧的問題,這直接關係到他的官帽子。
當即憤怒的猛拍公案,並對老頭大喝道:“你們這些刁民想幹什麼!”
鄧知縣算是明白了,為什麼刁民派這個風燭殘年的老頭來送萬民書,就是因為自己這縣尊也不好隨便打他。
老頭顫顫巍巍,彷彿一碰就倒,回答說:“我們小民雖然卑賤,也知道義氣二字。
南京無道,商幫無恥,林解元無辜,我們九都百姓義憤填膺,也只能藉此表示民心憤怒了!”
鄧知縣可不是好糊弄的平庸人,當即一針見血的說:“依本官看來,你們這幫刁民就是想找個理由逃稅!”
錢糧都是徵收後統一排程起運,誰怎麼知道哪顆糧食送京師,哪顆糧食送南京?
所以“罷交南京糧”的意思,其實指的是罷交這個額度!
江南尤其蘇松地方,賦稅相比別處太高,錢糧其實很難收齊定額。
要不然官場上也不會預設,只要能徵收七成就算合格了。
在這種數目高低可浮動背景下,本地人為了少交錢糧,就會一直和官府鬥智鬥勇。
最後徵收多少就看博弈結果,官府強勢就能多收點,官府弱勢就少收點,這簡直就是大明江南地區永恆的主題。
在鄧知縣看來,這萬民書裡的民意純屬扯淡,就是刁民們為了找藉口少交錢糧,聯合起來逼迫官府。
大明南京城是一個消費城市,每年南京衛所軍戶需要輸入糧食百萬石左右,大部分就近仰仗於江南。
就拿吳縣來說,不細算本色折色,稅糧籠統定額一般在三十萬石左右,解運到南京的大約在五萬石左右,也就是佔全部的六分之一!
所以這幫刁民“罷交南京糧”的真實民意就是,在七成合格的基礎上,再打折減去六分之一,最後只交定額的五成多!
鄧知縣越想越生氣,你們這些刁民說什麼“對林泰來被捕義憤填膺”,只怕嘴上都是義氣,心裡都是錢糧!
但又不得不承認,這事很棘手,因為並不是幾個刁民異想天開,信口開河。
有社團堂口為紐帶形成的組織力,有林泰來這樣的精神領袖提供了理由,有逃稅這種真正的民意支援!
規模還很大,這九都百姓差不多佔據了全縣三分之一的人口,鎮壓都不容易。
吳縣九都百姓上萬民書的事情一天就傳遍了蘇州城,頓時全城震動!
而且這個訊息快速向蘇州府的其他各縣傳去,很多人尤其是那些地方能人都感到眼前一亮,蠢蠢欲動。
講義氣這種事,誰不會啊?
蘇州歷史上第一個武解元雖然是吳縣人,但更屬於全蘇州府!
今夜都是蘇州人!自己人必須撐自己人,不能眼看著南京人這樣欺負鄉親!
還有月票嗎?是不是都彈盡糧絕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