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部分

就在大唐太宗用兵高句麗前後,百濟再一次入侵新羅。

公元642年(唐貞觀十六年),有“海東曾子”之稱的百濟國王扶余義慈聯合高句麗再次進攻新羅,奪其城四十餘座。後來又奪取了新羅戰略要地棠項城,從此阻絕了新羅向唐朝進貢的陸上通道。

新羅向大唐朝廷告急。

但此時的唐太宗正進行西北戰事,面對新羅的求救,唐太宗只是派大臣帶著勸和詔書前往百濟進行嚴厲警告。

唐太宗東征高句麗之時,百濟又乘機攻佔新羅十幾座城池,並且不再向大唐進貢。直到大唐高宗即位之後,百濟才又重新開始向唐朝派遣使節覲見,再次表示臣服。而唐朝對百濟飄忽不定的外交政策已不再信任。

唐高宗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不能與其父太宗相提並論,但這位看似文弱的帝王,在發給百濟國王的詔書中毫不保留地表達了自己的政治姿態,他要求百濟國王立即停止對新羅的軍事行動,並把原新羅國土歸還該國:“如百濟國王決意對新羅繼續採取軍事攻勢,朕將派遣包括契丹籍士兵在內的聯合部隊,經由遼地深入百濟。對於事件後果百濟王可先行自酌,以免後悔!”(“任王決戰,朕將發契丹諸國,度遼深入。王可思之,無後悔!”)

接下來的事態發展證明,百濟王廷上下對大唐的國家實力和戰略意志評估發生了嚴重差錯,他們認為高宗時代的唐朝雖然已基本完成王朝初級階段建設,處於國力上升階段,但仍沒有擺脫被動處境,認定這個龐大帝國在可以看到的將來仍會繼續韜光養晦隱忍下去。並且百濟繼續用傳統眼光衡量本國處境,因為從地理上來看,百濟與唐朝陸路不通,兩者之間隔著唐朝一直沒有平定的高句麗割據政權,而於海路而言,兩國隔海相望,今天的黃海對於公元7世紀的人類來說是一道難以從容逾越的天然軍事屏障。百濟王廷沒有認真對待唐朝的警告,依然故我。

公元655年,即大唐高宗永徽六年,百濟與高句麗再次達成戰略默契,從西、北兩個方向夾攻新羅。 電子書 分享網站

五 大唐遠征軍開赴百濟戰區(2)

新羅局勢再次緊張,立即向大唐中央政權告急。

唐朝這次放棄單純的口頭警告措施,立即做出實質性應對。高宗派出“營州都督程名振、左衛中郎將蘇定方發兵擊高句麗”,試圖從陸上減輕新羅的軍事壓力。

唐軍兵力不多,以致高句麗低估唐朝戰爭決心,“見其兵少,開門渡貴端水逆戰”。在這場戰鬥中,驕傲輕敵的高句麗軍隊被唐軍“大破之,殺獲千餘人”。

但對於唐朝來說,由於所派兵力不足,沒有達到預期的戰略意圖,新羅危機一直沒有得到根本性解決。高句麗軍隊對唐軍的輕視,基於它認識到唐朝戰略重點還在西北方向。

公元660年,即大唐高宗顯慶五年,唐朝在西北的軍事壓力緩和下來。這年正月初二,蘇定方平定西突厥都曼的叛亂凱旋,唐高宗在乾陽殿召見。

3月,百濟繼續以高句麗為屏障,多次發動對新羅的壓倒性戰事。新羅國王金春秋無計可施,只得透過多種渠道再次向唐朝中央政府派來求救信使。

3月12日,唐高宗決定集結重兵一舉改變長年不穩的東北局勢,以“左武衛大將軍蘇定方為神丘道行軍大總管,率左驍衛將軍劉伯英、右武衛將軍馮士貴、左驍衛將軍龐孝公,統兵十三萬,以來徵。兼以新羅王金春秋為嵎夷道行軍總管,將其國兵與之合勢。蘇定方引軍自城山濟海,至國西德物島。新羅王遣將軍金庾信,領精兵五萬以赴之。”

由於在此前數十年,唐朝的戰略重心一直未能轉移至東北亞地區,而新羅憑一國之力,應對高句麗、百濟以及日本三國壓力,苦撐局面,大多數時間處於被動挨打地位,已淪喪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