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在以前,大家對季風的利息還比較被動。以前我們揚帆出海,乘著夏天的東南季風下南洋。到了那邊之後,把貨賣掉,卻不能返回。我們還得等到冬天的西北季風返航,一等就是五個月。”
程咬金嚼著一根牛肉乾,看著海上的海鷗心不在焉。
他以前是個地主,對於航海這些並不懂。根本不知道如今的航海技術有多麼大的飛躍。
“以前海貿沒有如今這麼興旺,最大的一個原因不是船隻,造船技術不是關鍵,關鍵是航海技術。那時沒有羅盤指南針,也沒有六分儀定位,在海上航行,全憑運氣,說是賭命也不為過。”
一條航線,一張海圖,就是最珍貴的寶物,絕對是一個海商家族世代珍傳的寶物。而且這樣的圖,只有船長掌握。哪怕是舵手等人,全程航行,可也掌握不了。因為他們不知道如何辨認方向,更不知道定位,連身處在哪都不知道。
只有船長才能掌握航線和定位,這都是他們幾十年時間一點一點跟著老船長學下來的。一名合格的船長,必須十分熟悉海面和海中的自然物,比如鳥類、魚類、水流、浮木、海草、水色甚至是雲層、風勢等等。
有些船長總是在船上裝上一籠烏鴉,當船長覺得將靠近陸地的時候,他就會放飛籠中的鳥兒。如果烏鴉在船的周圍漫無目的飛,就說明離陸地還遠。而如果烏鴉朝某個方向飛去,那他就會開船隨烏鴉飛去的方向,這必然是駛向陸地的方向。
以前的船長,哪怕是經驗極豐富的船長,他們的一生也只跑一條固定的航線。因為他們的那些經驗,腦子裡的航線海圖,其實都是前人總結下來的,是固定的路線圖,而不是尋找的方法。
整個航線圖,由無數的固定目標做為參照,如果偏離一個參照物,那他可能就會迷失在海上。讓他們去跑一條陌生的航線,根本不可能。
“以前我跑南洋,每次總是得小心翼翼的保持與岸邊較近的距離航行,透過能看到的陸地特徵,來判斷修正航行。甚至我們只在白天航行,晚上就停泊在港內或拋錨在海面。我們寧願繞著海岸迂迴航行,也不敢直舵向南。”
“我的老師一直告誡我,不要冒險出海到望不見陸地的洋麵上去。因為沿岸航行碰到暗礁和淺灘的危險雖高,但也比迷失和沉沒在大海里可怕。”
程咬金問,“就不能掌握方向,看星星什麼的,你們現在不就是透過星星來判斷方向嗎?”
“以前沒這本事。”
老船長很直接的說道。
那時大家出海航行,都沿海岸航行,一怕迷失方向,二怕遠洋中的風暴,三是怕海盜。但歸根到底,最重要的還是第一個原因。
而現在,李超發明了羅盤和六分儀,於是大家能在海上準確的找到方向,知道自己的位置,哪怕有遠洋風暴和海盜的威脅,可船長們卻敢於穿洋航行了。
“就比如我們去百濟新羅,從登州向東直航,順風之時只要三天就到。但在以前,卻沒有幾個敢這樣穿洋。都是透過烏湖群島先到遼南,然後沿著遼東海岸一直到三韓半島,再繼續沿海一直到新羅。整整繞了一個巨大的彎,三天的航程,卻可能要航行兩三月。”
只有老船長這樣長年跑海上的人,才真正的能瞭解到,李超發明的羅盤和六分儀的偉大之處。在海上航行,尤其是遠航,最重要的就是確定船隻的方向。
以前的人都是靠白天觀察太陽的高度,夜間觀察北極星的方向來判斷所處的位置。但這種方式,誤差依然極大。而在茫茫大海上,一點點誤差,有時都能失之毫釐,謬之千里。
尤其是在天氣惡劣的情況下,無法看到太陽和北極星。於是後來有了簡易的羅盤,在一塊磁石上摩擦一個鐵針,使其產生磁性,並將其固定在一根稻草上,懸浮在一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