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請問萬先生,為何要封閉這麼大的區域。”一個老成的官員問道。
“封山種樹退耕還林。”萬磊頓了頓,又道:“一個國家為何富強?不能僅憑人多地多來衡量,關鍵還要看它的國民生產總值。何為國民生產總值?直白的來說,就是全國人民所生產的產品。”
“北平行省為何富強,是因為國民生產總值高,北平行省一年的出產,是各省的幾倍。為什麼人少地少的北平省能有這麼高的生產總值,是因為生產的集約化與專業化,種地的專門種地,開礦的專門開礦,織布的專門織布。”
“現在江北地區已經一統,不過各省的地域差異還是很大,中原地區適宜耕種,只要把華北平原耕作好,一年的糧食出產就足以養活幾千萬人口。而陝西山西的山地高原地區土地貧瘠,廣種卻只是薄收,沒有耕種價值,還不如退耕還林,以發展林業為主。”
“發展林業?種樹能養活人嗎?”下面又是一陣議論紛紛。
“對,樹不能吃,林業出產是養不活多少人。不過問題的關鍵是黃土高原與太行山區水土流失嚴重,這使得黃河洪旱失調,嚴重地危及到河南山東這兩大糧食主產區的安全。”
“黃土高原上本就是廣種薄收,百姓越墾越窮,越窮越墾,水土流失越發嚴重,黃河更加難以治理,下游平原的糧食主產區無法正常生產,如此下去,兩頭都是一團漿糊。既然如此,那還不如壯士斷腕,把黃土高原與太行山封山還林,還黃河一個本正源清,為下游平原營造一個穩定的農耕條件。”
“這,這。。。”下面的人開始交頭接耳了,他們算是聽明白了,萬磊的意思是犧牲陝西山西兩地,來保護黃河下游,這道理雖然他們也懂,不過卻難以接受,畢竟受損的是他們和他們下邊的小百姓。
這不,一名老者站起來,問道:“把黃土高原和太行山封了,那裡百姓怎麼辦?”
“我們當然有妥善的辦法來安置這些人,其中少部分人留下來種樹,我們會給這些人發青苗和工錢。大部分人分流,採用就近安置的原則,一部分安置到河套地區,一部分安置到漢中,一部分安置到河南,總之,不會讓他們流離失所。”
萬磊頓了頓,又道:“我們不同於明朝廷,不會把百姓限制在土地之上,而且隨著農業生產工具的進步,進行農業生產的農民會越來越少,越來越多的人從土地中解放出來,從事工業和商業,總之就業前景都不用擔心。”
“另外,我們還有了一份經濟發展的草案,建國之後,會加大對陝西與山西的投資力度,五年之內建立一條北平直達西安的鐵路,十年之內建立一個聯通各省的交通網。有便利的交通,糧食與其他物資可以互通,各位不用擔心餓肚子。”
“同時,我們也鼓勵各地的實業家來陝西與山西投資興辦實業,以促進各地經濟均衡發展。只要務實肯幹的人,就能有一份體面的工作,過上體面的生活,不用世世代代地面朝黃土背朝天。”
第372章 陳綱立紀(七)
萬磊之所以要封省遷民,除了要保持黃土高原水土之外,還有另一個目的,就是把人口向東遷移,把開發的重點放在華北平原和東北平原地區上,而東進策略還有另一個更重要的動因,那就是為向海洋進軍做準備。
輪船發明之後,大航海時代來臨,華夏文明要想有美好未來,就不能固守黃土高原上那一畝三分破地,要勇於向海洋進軍,去佔領世界上最好的耕地,繁衍出更多的人口,創造更輝煌的全球文明體系,讓世界各族都臣服於華夏文明的榮光之下。
正是出於征服全世界的野望,萬磊才極力說服山西陝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