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歷史。又稱為竹車、水輪等等。】
波瀾不驚的語調在天際之上響起,迴盪在各個時空的浩浩天地間。
光幕上的筒車, 依舊在緩緩地轉動著。
它的旁邊出現了數列水墨風格的文字, 這些文字在湛藍的天空, 徐徐顯露出來。
孤輪運寒水,無乃農自營。
隨流轉自速,居高還復傾。
——(宋)梅堯臣《水輪詠》
緊接著,又有“轉此大法輪,救汝旱歲苦。”“老農用不知,瞬息了千畝。”
如此等等詞句。
【簡單地說,這種引水灌田的水力灌溉工具,是利用水流的衝擊力,帶動竹筒的轉動,當竹筒轉到高處的時候,竹筒裡的水,將會自動傾入水槽裡面,既而流入農田,完成澆灌。】
【筒車上所縛竹筒,低可舀水,高可瀉水。如此方法,利用水力運轉的原理,能夠令竹筒自動取水,自動導灌入田,而不用人力。】
春秋時期,子貢南遊於楚國。
在返回晉國的途中,他經過漢水南岸的一個地方,看見一位老丈正在菜園裡整地開畦。
這位老丈鑿了一條地道,至通到井裡。
然後,抱著一個甕,費力地從井裡打水出來灌溉圃畦。來來往往,看起來十分吃力。
子貢看他的動作。
覺得這種方法用力很多,但功效甚少。
子貢對這位老丈說:“現在有一種機械,一天可以灌溉上百個菜畦,用力甚寡而功效頗多。”
“夫子不想試一試嗎?”
老丈停下來,仰起頭看著子貢問道:“應該要怎麼做呢?”
子貢表示:“把木料製作成機械,後面重、前面輕,這樣提水,就如同從井裡面抽水一樣。速度之快,如同沸騰的水往外溢位。”
“這種機械的名字,叫做桔槔。”
正當子貢對老丈建議使用“桔槔”澆地的時候,春秋後期的另一個時空裡。
鄭國一位著刑書的鄧析,也在勸衛國的五位農夫,不要抱甕而灌,改用“桔槔”灌溉。
抱甕而灌,只能灌一點點的區域。
若是改用桔槔,則可灌溉百倍。
而且還不累!!
隨後,強烈安利“桔槔”的子貢與鄧析,突然在光幕上看見了後世的水力灌溉裝置——筒車。
子貢:天幕說啥,利用水流的衝擊力?
鄧析:筒車?
居然不用人力!這麼神奇的嗎?!
“自動”“自動”“自動”,彷彿有無數的“自動”在他們倆的眼前不斷地飄過,令人眼花繚亂又震驚不已。
這世上竟有這種好事?
子貢與鄧析在各自的時空裡,看著筒車不斷地轉動,帶動轉輪上面的竹筒不停地裝水、灌溉。
突然覺得自己強烈安利的“桔槔”不香了!
戰國時期,人們已經更加廣泛地使用“桔槔”這種工具,它可謂既省力又簡單。
是要用到兩根直木,其中一根豎立在河邊或者井邊,另一根用繩子,橫掛在豎木的頂上。
橫木的一頭繫上大石塊之類的重物,另一頭則是用長繩,掛上水桶。
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用槓桿的原理汲水。
汲水的時候,只要一拉繩子,便能讓水桶落入水中,裝滿水以後,再放開繩子。
因為橫木的另一頭繫上了石塊,所以繩子一旦放開,水桶就自己升上來了。
正所謂,引之則俯,舍之則仰。
這種“桔槔”的方法,在當時,已經稱得上是一種十分先進的機械汲水灌溉方法了。
沒想到,後世居然還有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