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常焦急地說道。
“不行,這樣的資訊不太完整,您最好親自來一趟。”我對原則異常堅持,不僅來自所在心理學專業的嚴格訓練,更來自過往案例中的經驗……只透過聲音來探測一個人的心理狀況是絕對不全面的,而且也會讓彼此都沒有安全感。
“那,我和他爸爸明天就去?半小時夠嗎?”那個急切的聲音流露出些許無奈,恨不得立刻來到我面前。我看了明天的日程安排,上午10點後還有半個小時的空缺,就約定在這個時間。
“蘭海,你明天下午不是要去央視節目組討論案例嗎?上午還能接這個諮詢呢?”常松一邊盯著電腦,一邊揶揄我。
“怎麼,你懷疑我的辦事效率?”
他扭頭朝我一笑,攤開雙手聳聳肩。常松,和我一樣,都是教育夢想的追隨者。這個偶爾愛調侃我的大男生,激情澎湃但卻心細如絲,平日裡總能抓住一些被我疏忽的問題。在我最初創業期間,他不經意出現,而後卻始終不離不棄,這讓我倍感溫暖和力量。
我對常松說:“沒問題,只是正式諮詢前與父母的一個溝通,半小時足夠了。我只想知道事實,不想多聽他們判斷,那樣的判斷往往很主觀。”我把記事本合上,開始想象那個焦急的聲音,猜測媽媽的年齡大概在45…50歲之間,孩子應該是中學生了。
鬧鐘準時響起,我在床上翻了個身,伸了個懶腰坐起來,起身徑直走到窗前,拉開窗簾……滿眼的翠綠。早春的北京,只要不鬧沙塵暴,還是個不錯的季節。
臨出門前,選擇了一套職業正裝……日程顯示今天不僅要和家長見面,還要到電視臺錄節目。雖然對自己的專業信心百倍,但在家長們面前,還是要打點心理分,不然我這張臉,別人一看就會在心裡嘀咕:忒兒年輕了,可靠嗎?
換上正裝後,看看鏡子,自言自語:年輕真好。
的確,正是有這年輕的激情和勇氣,我才能在慕尼黑大學同時獲取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三個碩士學位,而後又固執地隻身一人來到北京,創辦了迎風教育機構。創辦“迎風”,不僅是我的一個夢想,更是我對現實的一種開導。
三年前,我在德國上學。一次,我質疑了我親愛的導師內波教授的一篇學術論文,他聽完我的觀點後欣喜地說:“蘭海,你思考帶來的創造力太讓我吃驚了,而我一直以為中國孩子不是這樣的。”我在獲得極大滿足的同時,內心強烈地不服氣。中國孩子怎麼了,中國孩子怎麼就不能具備這樣的能力?
而隨後在德國目睹和力行的教育方式,強烈地刺激了我。大街上,孩子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學習如何正確使用紅綠燈,而過往的車輛都放緩速度,很有秩序地耐心配合,讓稚嫩的孩子們練習獨立過馬路。這種全社會共同履行教育責任的方式讓我敬佩!大學課堂裡,教授和學生會就一個問題爭論到面紅耳赤,學生可以無所顧忌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哪怕觀點與教授相左,也能獲得機會和尊重,而不用考慮由此會產生的影響。學習的目的更不是找尋教授心中的答案,而是讓自己的思考不受束縛,更好地去探索。
在課程實踐期間我接觸了更多案例,我夢中多次出現一群群歡快奔跑的孩子,可他們總是外國孩子。醒來後,我開始思考:為什麼我們不能那樣培養孩子?中國孩子為什麼不能享受那樣的教育?思考的結論便是我狂妄地做了一個決定:讓我來為孩子們創造這個環境,用最科學的方法培養他們,讓他們健康成長為最優秀的自己。我要讓自己夢中出現中國孩子歡快奔跑的身影,以及孩子們純真的笑臉和放鬆的表情。
1 為孩子來諮詢的家長(2)
走進樓下長長的過道,高跟鞋跟擊打�